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

——2024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江西)论坛专家观点摘编
  2024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江西)论坛现场 余劲夫摄

  现场听众认真聆听演讲 单长华摄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7月30日,2024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江西)论坛在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县举行。

  本次论坛由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院、南昌大学、上饶市人民政府主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江西)论坛自2018年以来,连续举办7次,长期致力于推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传播实践探索,已经成为推动江西生态文明建设与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在本次论坛上,5名专家学者紧扣“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主题作了主旨演讲,江西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智库联盟部分成员单位专家和参会嘉宾围绕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现摘编部分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李宏伟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有利于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当前,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还存在一定的难点与挑战。一是度量难,二是供给难,三是转换难,四是交易难,五是抵押难,六是评估难。要尽快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畅通生态产品价值可持续实现路径。

  可持续发展更多强调的是以持续发展为核心,以经济社会和环境为主要方面,以公平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为目的的发展方式。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可以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更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陈 彬 北京师范大学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气候变化加剧,城市面临的内涝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挑战日益严峻。如何加强内涝风险预警,保障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生态安全韧性水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针对城市内涝灾害这一典型突发性风险事件,我们的研究从机理过程模拟与数据驱动、跨部门协同与资源共享、公众参与社会共治等方面入手,融合信息、物理和社会三个感知维度,基于气候变化数据、城市内涝风险数据、水环境和水生态面板数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等,构建了城市内涝灾害、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害的跨空间多维感知知识图谱,厘清了未来极端气候变化—城市内涝风险—城市面源污染风险链的发生与传递机制;辨识了城市内涝灾害引发的系列环境生态风险在水—土介质间的耦合传递过程,揭示了城市生态风险对经济社会活动产生的间接影响和远程效应;考虑城市多个环境要素的社会—经济—生态协同,提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空间布局和优化策略,遴选出城市环境生态韧性整体提升路径。

  温宗国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和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城市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面临新瓶颈。传统单一固废处置技术和设施分散建设模式,导致城市固废循环利用协同程度低、资源化利用率低等问题,无法满足碳中和和“无废城市”的建设要求。因此,亟需采用系统工程思维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以“无废、零碳、智能”为理念构建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以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废等城市多源固废为重点,面向资源增效、减污降碳和耦合优化三大系统创新需求,按照源头智能监管及分类分选、园区分质预处理及能源化、残余物集中控制及无害化的技术路线开展系统设计。遵循协同机理识别、技术装备研发和园区化工程示范的创新链,应用系统规划、协同处置和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构建难题。

  通过系统集成创新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构建高效的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提升了废弃物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提升了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升了资源回收率,为构建“无废、零碳、智能”的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工程技术支撑。

  肖新建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二部主任、研究员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推动社会生产方式朝着绿色化方向转型。

  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首要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将绿色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关键要在绿色产业上做文章。生产方式能否实现绿色化,直接决定着绿色发展的成效。要以发展绿色制造为关键抓手,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要坚持存量与增量并举,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重点要加强制度保障和引导。要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约束作用,为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提供动力和保障。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产业集聚,促进降碳、减污、扩绿等产业业态蓬勃发展。

  罗恩华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副主任、研究员

  通过系统分析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案例,我们总结凝练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六种路径模式,即基于生态调节服务跨区域价值实现的生态补偿模式、基于产权制度创新的自然资源规模化交易模式、基于区域公共品牌战略的生态农产品开发模式、基于多业态融合发展的生态旅游综合体模式、基于总量管控的生态环境权益配额指标交易模式、基于绿色金融创新的生态产品价值赋能模式。同时,我们的研究结合我国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及政策,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边界界定、确权制度、权益交易、项目实施等方面,深刻剖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与短板,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未来政策取向进行了展望,特别是对如何统筹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等各类资金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落地提供有益借鉴。

  谢花林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计划领军人才、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

  数字赋能是进一步全面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要把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在机理,大力拓展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科学路径。我们的研究应结合江西实际,深入分析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逻辑、技术逻辑、价值逻辑和实现逻辑,着力拓展数字赋能生态产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全部环节的新路径,形成覆盖生态产品参与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全要素、全领域、全周期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为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开展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提升生态产品消费体验等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提高我省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效率,为激活生态资源、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提供新动能和新活力。

  马泽清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江西千烟洲红壤丘陵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千烟洲是红壤丘陵生态恢复的典型代表,是江西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试验区的范例,该案例探索了生态价值转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提升生态数据观测与分析能力。利用大气高塔、地表通量、多尺度遥感等方法,长期监测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和碳汇交易提供数据支持。二是发展绿色经济和特色农产品。通过特色林果业、林下乌鸡养殖、构树种养一体化等方式,建立绿色高效特色农业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探索可复制、能推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三是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和研学。以全国科普基地为依托,引入高端科技资源,设计研学课程,开展科普研学活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新途径。四是开展前瞻性实验示范。通过林分结构优化、低效林改造、森林固碳增汇等实验示范,探索生产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

  王玉皞 上饶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前,人类社会正迈入以信息为主导、信息和能量深度融合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数智化革命”,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基于分布式光伏直驱POE智能照明系统和智能微电网,形成室内、室外分布式能量收集、调度、存储、直供的现代智能照明系统,符合健康照明、绿色照明和智能照明三位一体的要求。以感知为主导、信息与能量深度融合的“人因”照明感知一体化系统,符合IEEE 802.3bt协议。应用示范系统中可直接去除分布式屋顶光伏系统中的逆变装置,降低分布式屋顶光伏5%至10%的建设成本,同时提高分布式光伏的可靠性。通过物联网技术构建的建筑物和人员的智能感知层,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协同暖通、机电系统的高效运行,降低建筑物暖通、机电系统能耗。光伏直驱更智能,有利于推动建筑光伏高效一体化建设,助力“零碳”照明、低碳建筑建设,实现绿色低碳建筑转型,赋能绿色经济发展。

  赵先超 湖南工业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打造绿色低碳城市群,既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湖南省长株潭三市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为契机,在低碳发展模式等多个层面开展了创新探索,但也存在着低碳发展目标约束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与不足。长株潭城市群总结梳理了低碳试点建设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突出目标引领落实各项绿色低碳发展任务、构建低碳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等方面,为助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若干政策建议。

  张 萌 江西省生态环境科学与规划院副院长、研究员

  生态环境导向开发的模式是策应“两山”转化的重大创新政策工具,在推动地方环境保护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上需要破解的循环经济产业设计难题,正成为环保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力点和重要环节。环保领域新质生产力是支持区域三产创新发展的关键点和压舱石,以EOD定位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推动“两山”转化的有效落地是未来新方向,值得关注和思考。

  彭春瑞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高级工程师

  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农业科学技术又在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起到引领和主导作用。土壤是影响未来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核心因素。我们的报告分析了农业科学技术对现代农业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全面分析了各个领域的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及农业新业态的影响;介绍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带来的一系列突出问题,系统分析了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各个领域在国际上的地位及短板,立足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新任务,阐述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

  颜伶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助理、博士

  为破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实践中的难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信息与通信技术专业委员会等单位,共同启动“优质地理产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主要通过综合性地理科学与技术,在物联网和大数据系统支持下,对与地理产品生态环境和发展相关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利用信息通信和数据传输技术,实现自然地理生态环境要素测量和传输,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技术,打造以科学为底蕴、以技术为支撑、以多方参与为主体、以文化为沉淀的生态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机制。

  (文字由钟金平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2024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江西)论坛专家观点摘编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
   第05版:2024巴黎奥运会特别报道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资讯
   第09版:民生
   第10版:法治
   第11版:教育
   第12版:智观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
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