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曾悦之 实习生 杨雅雯
连四纸因其历经千年而不变色,是古代印刷重要文献和创作书画作品的好材料,其产地铅山县陈坊乡因此被誉为“中国寿纸之乡”。近年来,不少购纸商来到当地寻纸时发现,竟然还有一种适合古籍修复的纸张受到古籍善本修复专家的青睐,它就是陈坊乡恢复技艺得以重生的毛太纸。
近日,记者来到陈坊乡毛太纸传统手工纸坊采访。纸坊负责人汪玲玲说:“毛太纸并不是一种新纸,古已有之。不少人认为它是连四纸的衍生品,事实并非如此。在铅山造纸史上,毛太纸早已久负盛名。”
南宋时期的《书林清话》卷七“明毛晋汲古阁刻书之二”章节中记载:“……所产纸岁以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边,薄者曰毛太,至今犹沿其名不绝。”这是关于毛太纸的最早记录。该书还记载毛太纸所著《虞乡杂记》《隐湖小志》《宋词选》等古籍数百卷。汪玲玲介绍,随着机器造纸技术的发展,产能不足、成本太高的毛太纸一度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我国对文物保护日益重视,古籍修复数量巨大,因此对适合古籍修复的纸张需求量也不断增多。“毛太纸颜色淡黄如旧,恰恰满足了古籍修复修旧如旧的要求。此外,它的吸水性强、更轻薄,比市面上其他纸张更适合用于古籍修复。”在市场的推动下,汪玲玲和连四纸制作技艺县级传承人冯清静决定重新挖掘、整理毛太纸传统制纸技艺。
她们走访老艺人、寻找造纸器物、整理制作工序……经过反复实验后,于2020年投入试产。“夏天,焙纸师傅在高温下作业;冬天,抄纸师傅的手需长时间浸泡在水里……从小满节气选嫩竹,经过山泉浸泡,再经过发酵、蒸煮、捶竹丝、手工抄造、烘焙等六十余道工序,前后花费近一年时间才能完成。”汪玲玲道出了造出一张好纸的不易。
恢复生产后,毛太纸多次参加文博会等省内外文化活动,吸引了各方的注意,他们纷纷向毛太纸抛出“橄榄枝”,其中不乏重大古籍修复项目。“吴煦档案”作为研究晚清时期江南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属于国宝级档案。为了修复这套档案,修复团队来到铅山县选纸,经过多重筛选,最终选定毛太纸作为修复用纸。
近年来,毛太纸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中国国家版本馆、浙江图书馆、云南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纷纷发来采购订单。为提高毛太纸的品质和产量,2023年2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汪玲玲、冯清静等在陈坊乡翁溪村投资建设2000平方米的传统手工纸坊,同年,毛太纸制作技艺被列入上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汪玲玲也由此成为上饶市毛太纸制作技艺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