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邓小平与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向晓梅

  兴办经济特区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一个伟大创举。40多年来,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怀、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下,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把“没有经验”变成“先进经验”,把“没有先例”变成“成功范例”,借助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在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实现了工业规模快速扩张的“深圳速度”,更通过持续的工业化深化创造了“深圳效益”,实现了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演变,为以新型工业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圳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取得的辉煌成就,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1978-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指导下,我国经济特区进入依靠比较优势启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经济特区利用毗邻港澳台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的特殊政策,充分发挥低技术劳动力、土地等要素资源禀赋和后发优势,通过“三来一补”“前店后厂”特色模式形成了以对外加工贸易为主的“轻型、外向”产业结构,在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稳步起步。到1992年,深圳出口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5.4%,“三资”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2.9%,初步建立起以纺织服装、家用电器、食品饮料、日用化工等为支柱工业的外向型经济体系。

  1993年以后,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贯彻落实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和党的十四大精神,进入以竞争优势逐步形成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经过前期打下的工业基础和必要的资本积累,经济特区顺应比较优势变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以“腾笼换鸟、筑巢引凤”承接国际信息产业转移,引入了资本、技术密集度更高的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特色创新模式,逐步发展壮大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逐步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型产业崛起成为工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深圳经济特区工业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探索出的“深圳模式”成为引领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一面旗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聚焦九江“三大攻坚行动”
   第05版:聚焦九江“三大攻坚行动”
   第06版:红谷滩
   第07版:安义
   第08版:向新前行 立而有责
   第09版:新论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邓小平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的改革观及其意义
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
邓小平与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
邓小平的“出现”及其伟大意义
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基本框架构建的开创性贡献
邓小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