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沛
巴黎奥运会成为“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每天一节体育课”“小课间延长至15分钟”成为多地学校常态……新学期开始,各地纷纷落实国家对体育课的刚性要求,保障学生的体育课与体育锻炼时间,这一变化令人欣喜。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没有健康的体魄,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让体育运动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必修课,正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题中应有之义。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是掌握运动技能、学习健康知识、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一旦错过难以弥补。然而,在学业压力下,体育课改成文化课、自习课的现象在过去时有发生,因担忧学生意外受伤而减少体育课的事情也屡见不鲜,而体育课开课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青少年体质下降。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超重肥胖率为16%。“小眼镜”“小胖墩”数量庞大,想要改变这一现象,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开齐开足体育课,让体育运动陪伴青少年成长。
“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充分认识青少年健康成长对国家、民族和个人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摈弃“重智轻体”的落后观念,提高体育在教育评估体系中的权重,把该减的作业负担和校外负担减下去,把该加的体育锻炼加上来。在落实行动上,对于“现有体育场地够不够、体育教师的缺口如何补、体育课怎样才能增量又提质”等问题,教育部门要统筹考虑、科学部署,既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充实师资力量,又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合理协调体育课与其他学科课程的配比,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运动项目和类型,真正让孩子们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