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洪子波 张翰林 摄影报道
在新余市渝水区,有一家洗车行,不起眼但很特殊。这里的员工,主要是19名“喜憨儿”,他们的平均年龄24岁,但平均智力水平只相当于六七岁的孩子。
“喜憨儿”,是对心智障碍者的一个温馨称呼。日前,记者来到新余市渝水区赣西大道的“喜憨儿”洗车中心,看见4名员工正在认真地冲洗车顶、车尾、轮胎……
今年51岁的胡小金是这个洗车行的负责人,也是其中一名“喜憨儿”的妈妈。2004年8月,胡小金的儿子因出生时缺氧,造成脑性瘫痪,成为一名心智障碍者。“医生说,就算孩子能救活,智力也会存在很大问题,有可能一辈子站不起来。”胡小金说。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做那个“撑伞”的人。2012年到2017年间,胡小金在当地残联的帮助下,先后创办了两家专业康复机构。为了让心智障碍者进一步融入社会,今年3月,胡小金又创办了新余市第一家“喜憨儿”洗车中心。
在这里,胡小金除了帮助19名“喜憨儿”学习洗车技能,也像妈妈一样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关心。“我们的员工虽然特殊,但洗车中心的标准可一点都不特殊。”胡小金告诉记者,他们根据前期测评结果,将心智障碍轻度的“喜憨儿”们组合到一起,实现分工协作,让他们从这份工作中感受到自信和快乐。“残疾人也是价值的创造者,同样能拥有精彩人生。”胡小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