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苏振宏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宏阔的战略眼光、坚定的理论自觉、强烈的历史担当,提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和精神力量之魂,对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成才具有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地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深刻的内在逻辑和明确的实践要求。

  价值意蕴: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服务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青少年自觉筑牢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主线”的定位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从本质属性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历史客观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全民族的价值共识与情感共鸣,即对中华民族的最高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准则、精神面貌与理想追求的时代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体现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涵,还承载了培根铸魂教育宗旨的目标使命,理应成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学校是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增强育人针对性实效性的关键是要发挥好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往实里抓,往细里做,有形、有感、有效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穿大中小学各门思政课程,统筹推进其有机融入各学段思政课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材体系,这既是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从多元走向一体、从尊重差异性到增进共同性,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诉求;也是正确认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大思政”育人格局,将党在民族领域的创新理论武装与思政课建设同步推进的生动反映,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

  内在逻辑: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着本质和必然的内在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着本质和必然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强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断,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进入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并以之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2023年4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实效的若干措施》明确指出,“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向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大中小学生有形、有感、有效地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一步提升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上述重要论述与理论主张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在深刻联系。从阶段性特征来看,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已深入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深入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就从科学性上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逻辑起点。

  在规律性认识方面,融入有三个重要的逻辑支撑:一是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大中小学思政课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旨在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这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即以“四个与共”深化“五个认同”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都聚焦于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在课程内容融入上,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涵极为丰富,外延极其广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产生与中国历史、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社会生活等密切相关,蕴含着丰富的融入点,可以通过感性发轫、知性拓展、理性升华的递进方式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有助于引导各学段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根基;三是在教学体系建设上,大中小学思政课能够在“金课”打造、多课融通、全域融合等方面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全段设计与系统规划,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形成同向同行、多元协同的育人空间,构建互联互通、一体联动的教育形态,实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育人格局,切实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创新理论在青年学生中入脑入心入行。

  实践要求:坚持原则多层面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生动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主题。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与党的全面领导相结合原则、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原则、坚持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相促进原则,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生动实践。

  在宏观层面,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与党的全面领导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实践要求的核心与灵魂。一方面,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避免融入思维片面化、融入理念碎片化、融入内容单一化的根本所在,因此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要内涵和本质要求,以基于马克思主义整体论的“大思政”观为指引,以“培根铸魂”为根基,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擦亮全方位融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色;另一方面,党的领导是实践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和加强各级党委特别是学校党委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的全面领导,系统谋划、积极部署,为在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全覆盖、贯穿全过程提供有力保障。

  在中观层面,则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原则,这一原则是实践要求的关键与本质。如在融入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占据道义的制高点,强调“五个认同”的政治高度,把握“四对关系”的政治内涵,始终把增强政治认同、提高政治素养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强化学生的政治观念和意识熏陶;另一方面,还要占据真理的制高点,注重提升教育教学的理论性,避免空洞的说教,构建和运用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理论可感、可亲、可及,能够切实打动人、感染人、说服人。

  在微观层面,要坚持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相促进原则,这一原则是实践要求的重点与焦点。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实际情况,构建纵向层层递进、横向密切配合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实用适切、衔接有序”为理念,以“整体规划、循序渐进”为导向,以“螺旋上升、梯次深化”为方法,引导学生逐渐树立“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以及马克思主义“五观”,坚定“五个认同”,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编号(24SZZX01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砥砺奋进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民生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学术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推动残疾人教育普惠发展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新时代立德树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