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贤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故事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创造的宝贵历史记忆和思想财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故事在红色基因传承中的作用,强调要“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应当主动承担起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职责使命。我们要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讲好红色故事,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尤其需要在讲清史实、讲活形象、讲出情感、讲透道理这四点上着力。
一是讲清史实。红色故事包括红色文化、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事件等。高校讲好红色故事,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依据客观的史实,还原历史真相。要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既关注个体个别史实,又注重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要把红色故事的历史事实讲清讲透。一方面,在组织开展红色教育时,要向青年大学生讲清楚红色故事的史实。作为红色教育的主体,高校要充分掌握红色“家底”,特别是各地独具特色的红色景点、历史遗迹、人物故居等,要摸清底数、“备好课”,把红色故事融入红色教育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客观描述高校红色教育取得的效果,即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教育的反馈反响。高校讲好红色故事的成效,只能从大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的改进、变化、提高来衡量。要把红色故事的事实讲得有声有色,用不同形式、不同载体、不同表现手法把红色故事的史实完整而客观地展现出来,运用新媒体技术,实行大众化、分众化传播。要广泛采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动与静、声音与画面、教师讲与学生讲、表演与体验相结合等形式,进行全时、全景、全程地传播,实现教育对象、内容和时空的全覆盖。
二是讲活形象。红色故事中的经典形象主要有两类:一是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为了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敢于斗争、不惜牺牲的革命先烈、革命英雄人物;二是对革命进程起决定作用、关键作用、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或重大事件。高校讲好红色故事,要把人物和事件形象故事化、具象化、生活化,引起青年大学生思想共鸣,引导他们在行动上更加坚决有力,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和行为方式。一方面,要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展现好那些为革命献身的先烈们的形象,最大程度地使青年大学生产生理解之同情,感受革命之艰辛。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把他们学习革命先辈们的事迹和重要会议、重大事件时的感受和思考讲出来。要把他们受到红色故事熏陶后,积极主动作为,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努力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奋进之姿展现出来。
三是讲出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高校讲好红色故事,要在情感的传递上做足功课,把情感充分融入到故事之中。要把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担当意识、无畏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等,通过各种方法表达出来、演绎出来、传递出来。要用活用好情感纽带,使之成为连接历史和现实、连接革命先烈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桥梁。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充满对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事件的敬畏,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切认同、真实接受。要将理论与情感交织融合,把革命先烈的故事讲得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才能增强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在青年大学生的所思所悟所想上下功夫,精准捕捉他们的情感流露瞬间,把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记录下来,把最能打动他们的细节、片段、画面等完整地收录进来,让红色教育的效果感染更多的人。要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形成从校内到校外、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从“自说”到“他说”的立体式全方位矩阵传播效应。
四是讲透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高校要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蕴含的“两个道理”:一是“大道理”,讲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此引领中国发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二是“小道理”,讲清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人生哲理,结合社会生活案例及青年大学生实际,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增强道德观念,激励他们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自觉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民族、社会的“大我”之中,让青春在伟大奋斗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以强大的真理穿透力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有滋有味,为青年大学生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根基,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