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荣
创办于2005年的南昌市红谷滩区凤凰学校,是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为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今年5月,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全面接管凤凰学校,成为江西师大附中滨江二部。这一举措,为即将迎来办学20周年的凤凰学校注入了强劲动力。
学校深度融合江西师大附中“做有责任的中国人”的校训内涵,创新提出“生·长”教育理念。该校以“构建人与环境交互‘生·长’新生态”为基座,把“让教师站在学校发展的正中央,让学生站在未来发展的正中央”作为办学准则,把思想高贵、气质优雅和处世从容作为育人目标,把江西师大附中“做有责任的中国人”校训作为育人使命,把“让凤凰看见世界,让世界看见凤凰”作为愿景。
“生·长”教育的“生”表现为生命、生涯、生活三个维度,“长”是指过程性的成长、生存的长处、发展的长远,让学生在“生”和“长”三维交互中走向未来。
以集团贯通培养提质
江西师大附中教育集团现有11个校区,以高中优质办学为龙头,涵盖幼、小、初、高四个学段,包括标准赛道(中高考)、科创赛道(竞赛)、国际赛道(国际化)、特色赛道(艺体)四个赛道。
滨江二部(凤凰学校)依托集团办学的多元格局,将小初一体化培养对接到集团办学轨道上。比如,从小学开始培养排球、篮球等拔尖人才,并输送到附中集团对应的发展赛道上,既提升学校品质,也为集团办学贯通式培养提供分校模式。
以文化贯通育人赋能
学校京剧项目已持续开展16年,并获第二批南昌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现有成果基础上,学校深度探索“融学科·项目化·多元化:1+N非物质文化进校园”项目。通过深度挖掘以京剧为主元素的育人方式,打造以京剧为主体,涵盖永新小鼓、瑞昌剪纸等非遗技艺“展·学·传”一体文化矩阵。
优化课程设置,开设以京剧为代表的非遗技艺选修课、“学科+非遗(学科融合)”“社团+非遗(项目融合)”等一系列课程及活动,引导学生在表现、创造、欣赏、融合中传承非遗技艺,真正实现文化传承的核心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以学科贯通提升思维
学校积极引领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持续推进学习共同体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构建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高效课堂,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三重——高效、建构、发展课堂”为整体,扭转课堂教学内容应试技术化取向,通过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空间扩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科素养提升和身心全面发展。
在“生·长”课堂上,学校重点打造“‘凤凰·风’:童·诗·经创意写作”。该课从儿童视角出发,通过读诗歌经典《诗经》,模仿《诗经》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分段进阶跨学科创意写作“风·雅·颂”。以《诗经》为蓝本,与京剧项目呼应,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立足文学性,以语文学科建设载体,读写融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借助《诗经》的语言风格和“风·雅·颂”体系具有的螺旋式进阶性,将“风”清丽自然、纯朴通俗、歌谣体融合,实现创意读写全员参与;“风”的歌谣性可以让更多学科融入进来,将各学科的必备知识创编成歌谣,形成“英语·风”“数学·风”“历史·风”等系列项目,实现学科写作全覆盖。
以“五育”贯通美好生长
学校因地制宜,将教室长廊空地作为“五育”融合舞台,推广微种植项目。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从挑选种子、准备土壤,到细心播种、浇水施肥,设计种植项目牌,写观察日记,聚焦种植进行微写作比赛和摄影大赛,将摄影成果和写作成果以图文形式编辑成册。
小小的花坛,不仅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更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热爱生命、尊重劳动的种子。微种植,让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师生在与生命的亲密接触中,领悟成长的真谛与收获的幸福。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学校主要负责人表示,要着眼于“教好”“学好”“管好”,以办学20周年为新动力,以“生·长”教育为理念,将“生命、生涯与生活”作为目的,把“成长、长处与长远”作为路径,在集团办学的赋能下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