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策工具多样化 人才队伍本地化 重点工作融合化

新余“三化促数转”助力新型工业强市建设

  今年以来,新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作为推动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按照“政策工具多样化、人才队伍本地化、重点工作融合化”的工作思路,加速推进企业数字化进程,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截至目前,该市已完成587家企业的数字化诊断,入企诊断完成率居全省前列,推动432家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普查的687家企业中,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占比达78%。

  用好多种政策工具。该市全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县(区)两级整合3亿元专项资金,实施《新余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三年专项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8个专项支持政策,采用“政府补一点、服务商让一点”的模式,为L4级及以下企业提供免费数字化转型服务包,引导企业开展“小快轻准”的“微改造”“轻改造”。创新推出“渝数贷”等金融产品,整合“工信通”等政策性金融产品,为全市数字化转型注入金融“活水”。用好用足上级政策,融合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利好政策,推荐企业申报央行设立的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项目,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沟通对接,争取资金政策支持。组织多个项目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工业和信息化部专项项目,充分利用政策红利,推动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推动人才队伍本地化。新余市积极开展全市工业企业人才专项调研,全面掌握企业对数字化人才的具体需求;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举办人才供需对接会,促进新余学院等市内院校与园区企业无缝对接;组织数字化转型人才培训,提升企业人才数字素养,引导企业学习数字化转型优秀标杆;创新推出高层次人才校企“共引共享”机制,通过编制、待遇等政策叠加优势,增加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建立市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5级服务体系,汇聚180余名数转专家,为企业提供专业支持,并组织开展数字技能人才评价考评员培训班,建立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体系。在运营商服务端,该市鼓励三大运营商录用本地院校及本地户籍毕业生,打造本地化运维团队。聚焦企业需求,全市各院校针对性开设数字化转型相关专业、课程、定向班,加快培养一支既懂数字化又懂产业的人才队伍。

  推进重点工作融合。坚持融合理念,统筹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设备更新和科技创新三项工作。新余市通过装备改造升级,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如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设备的规模应用,促进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三年行动计划,攻坚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研发投入,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发挥标杆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进行设备更新、科技创新;推动新钢集团、赣锋锂业等4家龙头企业对照国家级、省级“数字领航”企业,支持万达美纺织、东鹏新材料等25家中小企业打造“小灯塔”企业,鼓励亿铂电子、众加利等33家重点企业构建“数智工厂”。

  据统计,在数智赋能的推动下,1至10月,该市钢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医药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4%、21.7%、22.2%、30.2%、16.5%。接下来,新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持续深化“三化促数转”改革,推广“数字化转型服务包”,加快推动L4级及以下企业提档升级。在用好“渝数贷”“钤数贷”等基础上,该市继续整合“工信通”“科贷通”“财园通”等政策性金融产品,融合用好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等利好政策,为数字化转型注入金融“活水”。同时,加大数字化转型人才引培力度,依托市转型促进中心、服务商及职业院校建立数字化转型实训基地,加快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加强部门联动,进一步梳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科技创新等三项重点工作的任务清单、项目清单、政策清单、资金清单,实行挂图作战,强力调度、联合发力、互融互通,做到融合化、一体化推进。(胡 颖  钱金林)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新论
   第07版:经济
   第08版:金融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健康
   第11版:综合
   第12版:资讯
创党建品牌 育乡村盛景
政策工具多样化 人才队伍本地化 重点工作融合化
新建停车棚 为民解忧愁
高效协调联动 做精做细基层治理
加快技改升级 培育新质生产力
画好同心圆 共奏交响曲
线上线下齐发力 就业岗位送上门
抓阵地建设 促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