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

  熊禹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压舱石”,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助推器”。近年来,我省以建设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信息系统为依托,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落地见效。当前,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仍是一项艰巨任务,要以常态化、长效化为目标,通过监测评价、风险预警和分类帮扶等手段,为农村低收入人口筑牢社会保障网,有效防范返贫风险。

  全面加强低收入人口认定工作。根据申请家庭实际生活状况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工作,防止和避免采用“虚拟收入”等方式认定对象、实施救助帮扶。认定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要准确把握认定与实施救助帮扶的关系,从保护申请家庭个人隐私出发,在全面开展认定工作的基础上,会同相关部门分类实施救助帮扶。落实分层分类要求,在精准认定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的同时,持续做好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工作,优化完善审核确认程序,实现低收入人口“一次申请、一次审核、分类认定、一门入库”,在减轻基层负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低收入人口认定的精准度。

  深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监测评价机制是防止返贫致贫的基础性工程,是确保脱贫成效稳固的重要支撑。只有通过科学完善的监测体系,动态掌握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突发严重困难户的实际情况,才能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将返贫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一是进一步拓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功能运用,扩大监测范围,将更多存在现实困难和潜在风险的人员纳入动态监测。二是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行业部门、金融机构数据的常态共享与实时互通,提升部门协作效率,通过动态监测及时识别潜在风险。三是建立需求评估体系,综合考虑低收入人口的经济、健康、教育、居住、就业、照护、社会融入等关乎基本生活方方面面的情况,准确评估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及相应的基本服务需求。四是完善监测评价机制,以精准的数据和科学的分析为政策制定提供坚实依据。实时更新脱贫人口及低收入群体的经济与生活状况,涵盖收入、教育、医疗等多维度指标。依托智能技术识别个体风险,通过监测与帮扶的有效衔接,真正实现“发现一户、帮扶一户、清零一户”的目标。

  强化低收入人口防返贫预警机制。一是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发挥“大数据比对”作用,确保对困难群众做到早发现、早救助、早帮扶。持续强化部门筛查预警,进一步推动信息系统和数据深度共享共用,充分发挥大数据比对作用,及时预警返贫致贫风险人群。依托大数据平台整合与智能化技术,打造“数据找人”模式,通过动态更新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核心数据,建立高效的预警体系,精准识别高风险群体并及时向基层发出预警信号。二是结合农户自主申请、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和信访信息处置,形成有效的发现预警机制。不断创新丰富农户自主申报渠道,健全“一键报贫”等线上申报方式,让有帮扶需要的农户第一时间就能通过自身申报被识别纳入易返贫致贫人口。三是做到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和乡村防返贫网格化治理两手抓。深入探索乡村基层组织参与识别的多元路径,将覆盖农村人口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机制融入乡村日常治理中来,通过乡村夜话、乡村敬老爱亲服务、基层党小组服务活动等乡村常态化治理活动关注每家每户日常动态。组织开展网格员预警信息核查业务培训,充分发挥网格员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中的积极作用。

  建立完善低收入人口救助分类帮扶机制。要根据监测评价所提供的数据,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进行细致分类,并针对每类群体的特定需求和风险因素,制定和实施差异化的帮扶政策。一是提高低收入家庭的社会救助标准、优化医疗救助制度、减免无劳动力贫困户子女教育费用,为无劳动力贫困户提供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支持。二是构建产业帮扶机制。深入了解帮扶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确保帮扶措施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匹配。积极探索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通过抓产业特色、产业品质、产业拉动,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小院经济+订单农业”新型利益联结机制。三是完善就业帮扶机制。把符合条件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成员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纳入就业困难人员范围,按规定落实贷款贴息、税费减免、培训补贴、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就业援助和补贴政策。依托“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零工市场等基层载体进行就业帮扶,开展职业指导、提供就业岗位信息、组织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救助对象实现就业创业。四是汇聚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培育社会救助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建立救助帮扶信息发布管理平台,积极对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帮扶资源。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省两会特别报道
   第05版:天下
   第06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
   第07版:综合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学术
提升江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
加快优化江西农产品流通路径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