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新 裴小鹏
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催生新引擎、激发新动能、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关键一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全面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需加快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完善制度供给和系统集成,促进高校与产业之间互动对接,推动形成高水平研究、高成效转化、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转化发展格局,为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近年来,江西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研究出台“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科技成果分类评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科技界与产业界的刚性协同机制,加快打造“1+M+N”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12月10日,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已突破2000亿元,高校登记技术合同2788项,成交金额11.26亿元,登记数和合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85.2%和92.1%。全省组建的24个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中,高校牵头组建9个,参与组建14个。目前全省高校共拥有4家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2家省级大学科技园。
当前江西高校虽取得了科技成果转化更加有力、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生态加速形成等成效,但也面临着转化效能有待提升的问题。支持引导省内高校“有组织地成果转化”健康发展,要从传统单一的技术许可、转让、作价投资等,逐步转向构建更高水平、更广范围、更深程度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这既是顺应我省创新发展需求、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点堵点、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力举措,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江西发展新优势的迫切要求。
●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承接者,既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终端,也是实现产业化的关键一环。以企业为主导、需求为牵引开展研发活动,获得的科技成果能更好地被产业端所接受,从而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良性循环。一是加强项目市场化导向。紧扣江西“1269”行动计划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增加高校“订单式”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的比例。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明确界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责、权、利,探索通过成果权益分享等方式合理分配创新成果。二是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融合,全面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到技术产品商品化、产业化的整个创新和转化链条。采用揭榜挂帅方式,企业“出题”,以应用为牵引,高校“答题”,用研发推动技术突破。通过校企联合科技攻关、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举措,构建起高效畅通、深度融合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联合成果转化生态体系。三是开展校企科技人员交流,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与企业全面加强创新资源的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优化配置,共建关键技术研发中心、场景创新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联合科研机构,推动形成集跨界科研、人才培育、成果转化和科技投资于一体的“四链”融合新机制,打造面向未来的创新共同体。
●激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出动力
优化高校科技成果的考核标准,塑造既重技术又重市场的认知逻辑。一是摒弃以论文、专利、获奖等为量化依据的单一评价考核体系,加快建立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适应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把有效的成果转化作为岗位考核、人才评价、项目评估等的重要考核因素,提高成果转化成效应用在以上评价指标中的权重比例,将转化收益奖励给科技人员、技术经理人和管理人员等。二是将科技成果对经济社会产生的价值纳入评价考核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研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成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强化成果的高质量供给与转化应用。引入成果交易价格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科学评价技术成果价值在形成新质生产力等方面的贡献分值。三是深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机制试点探索,建立教育、科技、财政、纪检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统一政策执行标准,完善负面清单。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认定机制,保护敢于担当、履职尽责的科研人员、管理干部,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规划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领域新赛道
如今科技成果转化呈现转化主体多元化、转化环节全链条延伸等新趋势新特点。这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进一步完善政策和配套实施细则,畅通科研与产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沟通渠道,科学合理地兼顾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需求和权益,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切实增强“从1到100”的原创成果转化能力。一是加强市场化技术转移体系化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枢。构建科技服务体系,打造“展示、交易、服务、共享”于一体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运营平台。设立专职岗位,培养数量足、业务精的技术经理人,促进精准对接、精准协同、精准转化,畅通成果转化通道。二是完善全链条转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围绕江西电子信息、锂电和光伏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辐射范围大、转化能力强的中试中心,提高成果开发、技术熟化、样品试制、测试分析等中试服务水平,探索“概念验证+超前孵化+小试中试+产业化”全链条成果转化模式,确保科技成果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中的可靠性,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建设高能级转化功能平台。建设一批集“研发、转化、服务、产业、资本”于一体的“旗舰型”新型研发机构,实现快研发、快验证、快转化。持续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创园”的全链条平台体系,发挥高质量孵化载体引领作用,探索超前孵化、深度孵化、耐心资本孵化等新模式新机制,促进先进技术和资本金融等要素深度融合,加速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快速迭代与高效转化,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配的科技成果转化范式和创新组织模式。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