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周亚婧
程作源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结庐在人境,悠然见南山。冬日负暄,他常坐在院中看书品茗,每有客人光临,便以茶作酒,有时一聊就是一个下午。
2013年,程作源辞去了大城市的工作,来到妻子的老家九江庐山,在牯岭镇经营起了民宿。彼时,民宿还是个颇为新鲜的概念,在庐山也不多见,凭借庐山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民宿颇具匠心的设计风格,他的事业风生水起。
十多年后,“打工人程作源”早已成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名为“叮当”的民宿主理人。每天沉浸在音乐、阅读等各式各样的爱好里,与来自天南海北的客人交流,令他无比充实。
这几年,牯岭镇的民宿发展如雨后春笋,已有各类民宿185家,其中全国乙级民宿、丙级民宿、全省首批星级休闲乡宿各1家。不同于标准化的酒店,这些由住宅改造而成的短租空间,将庐山的悠然生活融入灵魂,让人们对于“诗和远方”的想象变为现实。
理想中的生活方式
“叮——”门把手上的铃铛晃了下,程作源推开木门,走进屋来。他穿着棉袄,棉麻料、山字领、对襟、盘扣,戴黑框圆镜,踱四方步,活像个仙风道骨的侠客。
“快尝尝,自家种的茶。我们在山上承包了茶园,组织到店的客人体验采茶,不少客人都冲着这一口呢!”炉子里炭火烧得正旺,他给茶杯一一斟满,“现在是淡季,民宿里住着的一半是回头客。我们这儿有咖啡、乐器、手工,还会不定期搞各种休闲娱乐活动,有的客人一有活动就来,一住就是好几天。”
程作源曾是一名商业公司的业务人员,工作时频繁往来于各大城市,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他身心俱疲。第一次来庐山时,他被壮阔的景色迷了眼,忽然不想再日复一日过奔波劳碌的生活了。
“山上有居民,还有大街小巷,人文气息浓厚,交通也方便,这是和其他山岳景区最不同的地方,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奇妙。”2013年,他与妻子在庐山上租了房子,开了他们的第一家民宿,这也是庐山最早的一批高端民宿。
如今,程作源与妻子共同打理着“云上山纪”和“云上归墅”两家民宿,虽同名“云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设计风格。“云上山纪”有更多房间,设置了餐饮、电影、KTV、陶艺等公共区域,满足客人的多样化需求。“云上归墅”以中古风为主,陈设着他与妻子四处搜集来的老家具、字画等,2022年增设了咖啡馆,现在是消费点评网站上山上排名第一的咖啡馆。“民宿就是我们的家。”夫妻二人时常构思新的设计创意,并逐步调整完善,让“家”更加温馨舒适。
“现在大家都叫我‘叮当’,本名反而不常用了。原来的同事都很羡慕我,说我做了他们想做却不敢做的事。”从西装革履到“仙风道骨”,程作源坚持了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在他看来,民宿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呈现最喜欢的山水,让游客不知不觉与当地的自然风光、人文生活打上了交道。
被盘活的闲置资源
从庐山索道上站驱车十几分钟,便来到了牯岭镇日照社区。社区名为“日照”,在晴天能看到牯岭最美的落日。
2024年8月,正值庐山旅游旺季,山上体量最大的民宿“花间岭·莲花山房”开业。开业才几日,房间就全被订满。
“莲花山房”由几栋独立别墅组成,依山坡而建。葱郁的树木沿着普林路石阶蜿蜒而下,与错落的房屋交相辉映,让这里仿如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这些别墅都是老建筑,有的有100多年历史,接待过张学良等历史名人。”“莲花山房”工程总监江群志告诉记者,这里曾是一家酒店,但荒废多年,后来一家建筑公司向旅游业寻求转型,接下并盘活了这些房屋资产,依托名人别墅的历史背景打造了民宿。
为了保留建筑的历史风貌,同时满足现代居住需求,建设团队在庐山蹲点调研近3个月,在修复过程中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确保外观细节保留历史风貌。同时,对民宿内部进行了现代化改造,配备了地暖、热毛巾架、除湿机等住宿设施和服务系统,为客人提供舒适的居住体验。
倚仗“云上之城”的天然优势,极具庐山特色的“山间豪宅”成了城市居民热捧的度假胜地。民宿产业发展解决了就业、创业问题,然而,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庐山民宿必须不断升级服务。
20年前,上海游客赵阿姨曾与丈夫一起来庐山旅游。20年后,故地重游,夫妻二人下榻“莲花山房”,有了耳目一新的体验。刚进门,前台工作人员立即迎了上来。赵阿姨行李多,三名“前台小哥”二话没说,你手提,我肩扛,麻溜儿地把大包小包搬到了房间里。屋里除湿机和地暖早早开好了,赵阿姨一进屋,心里也暖意融融的。
傍晚,赵阿姨和丈夫坐在露台上,望着夕阳金色的余晖铺满牯岭的红屋顶,十分感慨,“印象中,庐山的冬季又冷又潮,这次来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在这里能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新业态的发展潜力
即便是旅游淡季,庐山脚下的“川隐”民宿依然一房难求。住宿的多是来举办年会或团建活动的团客,一来就是一大帮人,把26间房全包了,有时甚至要提前数周预订。
“川隐”民宿位于牯岭镇化城社区望山民宿村,紧邻105国道,附近有东林寺景区,离庐山索道下站仅700米,地理位置优越。不少村民看到了商机,将自家房屋改建成了民宿,整个社区逐渐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民宿群。
在设计上,“川隐”民宿的两名合伙人刘丽萍、刘国萍姐妹有自己的巧思:整体是时下最流行的“网红”风格,大厅里摆上沙发、休闲椅、茶桌,当作共享客厅。走廊墙面上,有几条长长的灯带,专门用来挂客人的照片、车票和门票。
“开民宿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懂服务、懂财务、懂管理、懂营销,抖音、小红书等互联网工具也得会。”虽然辛苦,姐妹俩却觉得值得,去年民宿营业收入超过了100万元,“我们的哥哥在隔壁开了家餐馆,小姨也在村里开了家超市,生意都不错,全家人都吃上了‘旅游饭’!”
为让民宿产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庐山市对民宿聚集区主干道及边街小巷进一步改造,营造良好居住环境。同时,完善民宿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山上山下民宿协同发展。“我们对所有村庄进行调研,邀请设计公司进行策划,规划发展民宿产业的区域。同时,充分利用‘5+2’就业之家平台,解决民宿人才短缺问题,积极为民宿经营者争取资金支持,激发民宿发展活力。”庐山市牯岭镇党委副书记程银平说。
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牯岭镇民宿协会和协会党支部建立了起来,不仅为民宿经营者提供培训机会,还定期组织交流活动,分享成功经验和市场动态。
驱车沿着105国道前行,沿途村落家家户户的院子都很精美,房屋设计感十足,院子里的花毫不吝啬地攀出墙头。随着旅游市场的扩大,牯岭镇的民宿不单是住宿的场所,更成为了传播当地文化的重要窗口,让每一名来访者都能感受到庐山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