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闯荡四方、追逐梦想。我们的故乡,也以它自己的方式不断成长,迅速变换着新的模样。无论光阴怎样流转,家乡家人始终是每个人的魂牵梦萦,乡情亲情始终构筑着中国人幸福观的基本经纬。
这样的瞬间,值得记录;其中的故事,值得回味。
过年回乡,回乡过年。作为社会生活的观察者、时代变迁的记录者,本报记者又一次以新春佳节为坐标,以归乡人的视角,用饱含深情的目光,打量脚下这片热土,用身临其境的观察和细腻生动的笔触,在小故事里展现大变化,用平凡视角洞察伟大时代。
我们把这些故乡新事“打包”,承载的是每一个人的乡愁乡情,是中华大地上最具象最生动的新春图景。 (曹诚平)
喜提新年“出行大礼”
本报全媒体记者 侯艺松
1月30日,正月初二,阳光明媚。家住丰城市同田乡长塘村的江凯带着一家老小开车前往位于丰城市新城区的万达广场,全家人度过了愉快的一天。“紫云大桥通车后,我们到新城区方便多了。”他笑着说,“大桥是年前刚开通的,可以说是送给我们的一份新年‘出行大礼’呀!”
江凯告诉记者,他平时在丰城市新城区生活工作,父母住在长塘村。由于父母年迈,他每周都要往返两地。“以前从村里回新城区,要途经剑邑大桥,再穿过老城区,人流密集,经常堵车。”江凯说,“现在走紫云大桥,可以直达新城区,时间至少能缩短一刻钟。”
当日,记者驱车沿着丰厚一级公路行经紫云大桥,只见大桥通体白色,造型简约流畅,水滴形的桥塔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与浩渺的赣江交相辉映。行走在大桥人行道上,两岸风景秀丽,桥下碧波荡漾。桥面视野开阔,路面标线清晰、干净整洁,桥梁路段为双向六车道,车辆往来畅通无阻。
在桥头,记者见到了正在散步的市民杨先生和他的妻子。“我们就住在附近,桥上景色不错,天气好的时候,我们经常来这里散步。”杨先生笑着说,大桥的开通,让周边群众又多了一个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据了解,作为丰城市第三座跨江大桥,紫云大桥由中铁大桥局承建,历经3年施工,于1月23日正式通车。该桥主线桥梁长4.92千米,桥位距上游赣江大桥约4千米,距下游剑邑大桥3.3千米,桥梁标准宽度28.5米,为自锚式悬索桥,采用一级公路兼城市主干道标准建设。
中铁大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紫云大桥北接丰厚一级公路,南接丰乐一级公路,对丰城市“一江两岸、四区七板块”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意义重大,是优化丰城市国、省路网,联通南北方向交通主脊梁的重要民生项目、民心工程。紫云大桥的通车,将对丰城市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更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残破老街“改”成网红打卡点
本报全媒体记者 徐黎明
1月30日,正月初二。晚上,乐平市历史文化街区老北街华灯璀璨,人头攒动,逛老北街,喝乐平谷酒、吃乐平水席、看乐平赣剧,老北街独特的休闲旅游文化,让当地市民和外来游客多了一个好去处。
3年前,狭窄拥挤、斑驳颓败是许多人对老北街的印象。作为乐平老城区的核心街区,老北街保存着明清时期街区格局和风貌特征,保留了许多古朴民居民俗,延续承载着历史的经脉和变迁,存储着不可再生的人文生态以及城市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文化遗迹。
“通过保护修复和充分利用老北街文化底蕴,重点打造浓厚的商业氛围和市井文化,恢复和发展老北街曾经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乐平市城发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保护性开发利用,再现了明清时期赣东北商业经济繁荣发展的生活场景。
据介绍,乐平市老北街项目是该市重点建设项目,被列为2022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总投资2.6亿元,复原及修缮房屋85栋,商铺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安置房529套,建成集餐饮、购物、休闲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传统历史文化街区。
改造后的乐平老北街依然呈现出一种历史的深沉,一排排修旧如旧的建筑将古时风韵展现在世人面前。老商店、老集市、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活动场所回归了老街,同时引入更多的美食、酒吧、民宿等新兴商业。
新修复的街区以休闲、美食、赏戏旅游为总体定位,以赣剧楼、古戏台和露天影院为主要载体,通过整合赣剧文化、古戏台文化、美食文化等各类资源,通过引进具有人文艺术氛围的业态,在仿明清建筑群体中加入现代元素、功能,与乐平人家的日常市井生活一起,形成一个历史传统文化气息浓烈、江南地域传统特色鲜明的文化型旅游休闲度假街区。
春节期间,老北街张灯结彩,年味浓郁,一幅古韵与新风交织的时光画卷,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欣赏,拍照打卡。
当天晚上,传统赣剧专场正在老北街仿古戏台上演,台上表演行云流水,台下观众如痴如醉。
在老街改造的过程中,根据历史沿革、文化遗存,当地在街口建起了一座大型的仿古戏台。有了新戏台,铿锵的唱念做打声和观众的鼓掌叫好声响彻古城,为赣剧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我平时在浙江绍兴做生意,每年春节都会返乡,现在能在老北街赏戏,品尝家乡小吃,感觉非常开心。”市民汪先生说。
目前,乐平市老北街被评为景德镇“夜珠山十大人气网红打卡点”。
路翻新后,家乡越来越美
本报全媒体记者 蔡颖辉
“以前圩集路面凹凸不平,这次回来过年发现大变样,家乡越来越美了!”从南昌回石城老家过年的曾女士看到家门口双向车道的沥青路、干净整洁的沿街环境、风格统一的建筑外观,不由得发出感叹。
据了解,石城县高田镇高田村至高田社区金叶大道,路段长900米,自从1995年更改线路后,旧省道变成了高田镇圩集的一部分,是高田2万多人赶集的街道。因该路段年久失修,加上货车客车量大,导致路面毁坏严重,多处凹凸不平,不但影响群众出行,而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2024年5月,经高田村党支部、高田社区党支部与高田镇党委开会商议,决定对该路段进行开挖,改扩建设沥青道路。经第三方专业人员测算,该项工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8米宽、约900米长的沥青路面,工程造价约150万元,第二部分是街道左右两边各8米高,约100盏的太阳能路灯,工程造价约80万元。
经高田村党支部、高田社区党支部与上级党委、政府商议,决定采取众筹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即当地受益商铺法人集资一部分,村中党员干部、外出企业老板、商会会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捐赠一部分。
“倡议书发出之后,得到了积极响应,大家踊跃捐款,高田村5名村干部带头,共捐资3.85万元。”村民温大爷告诉记者,在村干部的带动下,在外经商、务工的村民踊跃捐款,最终筹得资金近100万元,使工程在去年9月上旬顺利开工,11月下旬全部完工,一条笔直宽敞的康庄大道展现在村民面前。
2月2日,正值赶集的日子,高田镇圩集人流如织,热闹非凡。在圩集开超市的温先生笑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他在这里开店已经有4个年头了。“以前,一天下来货架上就会积满很多的灰尘,现在铺了柏油路,整个圩集都干净多了,路灯也装好了,交通越来越安全,生意也越来越好!”
“下一步,我们将从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提高、服务功能提质、圩集面貌提升、治理能力提效等方面发力,让圩集的环境卫生更加美丽宜居,为群众增加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高田镇党委副书记李胜说。
泥巴地
变滨湖新地标
本报全媒体记者 洪怀峰
2月4日,大年初七,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随着旅游、探亲、务工等客流叠加,余干县高铁站(以下简称余干站)迎来返程客流高峰。
当天9时,从南昌东至上海虹桥站的G1500次车到站。记者看到,余干站进站口、候车大厅内人头攒动,背着大包小包的旅客们正有序排队,依次安检、登车。
“变化真大,去年这个时候,配套设施还没有这么齐全,特别是高铁站的站前广场,去年还是一大片泥巴地,如今成了滨湖新地标。”2月4日,从余干县返岗去上海市的旅客周先生,谈及余干站一年间的巨变,惊喜不断、赞叹连连。
余干县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敏向记者介绍,2023年12月27日,昌景黄高铁正式建成通车,余干县结束了不通高铁的历史,但是余干站的风雨连廊、停车场等相关配套设施存在短板。为补齐这块短板,擦亮余干县城市名片,余干县发改委批复了余干站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主要包括进站主路、站前辅路、出租车道及送客匝道、公交枢纽站、站前广场、站前公园、地下车库、风雨连廊等,建设面积3.3万余平方米,总投资约4.4亿元。
“去年以来,我们抢抓工期,今年春节前很多配套设施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目前地下停车场832个停车位已经启用了300个。进站主路、站前辅路、出租车道及送客匝道全部启用。”李敏一边带着记者参观余干站的配套设施,一边介绍相关配套设施使用情况。
记者在现场看到,出租车、网约车和社会车辆送客进站有了各自的车道,进出有序,特别是公交车枢纽站与高铁站距300余米,乘客出行更安全、更舒心。记者在余干站出租车停车点随机采访,多名旅客对越来越完善的配套设施赞不绝口。
“这里的变化非常大,服务越来越人性化,下车到进站口只用几分钟,十分便捷。”2月4日,正在余干站候车的旅客陈女士告诉记者。记者还注意到,从鄱阳湖大道进入站前广场,一路上灯笼高挂,创意十足的“春”字,让旅客在春节期间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家的温暖,吸引了不少人拍照留念。
从“吃好”
到“吃健康”
本报全媒体记者 曹章保
“来来来,一起举杯,祝愿大家新年快乐!”2月1日,正月初四,位于长江边的九江经济开发区城西港区安永人家小区里,居民高家富的家中洋溢着欢快喜庆的氛围。从广东千里迢迢返乡的儿子,以及前来走亲戚的老老少少齐聚一堂,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
热气腾腾的饭菜摆满了一桌,亲朋好友们围坐在餐桌前,享用这顿充满温情的团圆饭。“以前的年夜饭,只有鸡、猪肉、鱼、青菜再加上一汤,俗称‘四菜一汤’。现在不一样了,日子越过越好,菜品丰富多样,足足有十几种呢!”高家富一边热情地招呼着大家,一边感慨地说。
今年高家富的待客餐桌上,多了许多新“面孔”:内蒙古鲜嫩牛肉、本地散养的山羊,还有色泽鲜艳的有机蔬菜,以及从国外进口的车厘子等水果。这些琳琅满目的食材,与过去简单的年夜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多年前,高家富一家住在永安乡滨江村的老房子里。那时,村里基础设施薄弱,生活条件艰苦,只能线下采购年货。2019年,高家富一家搬进了安永人家小区。“楼下就是农贸市场和超市,买菜、购物轻松便捷。”高家富告诉记者。
随着网购和物流业的发展,高家富置办年货的方式也发生变化。除了线下采购,他还学会了网购年货。“现在可方便了,这些牛奶、干菜都是我从网上买的,‘一键下单’送货上门。”高家富笑着说。
记者注意到,高家富家中的书架上,摆放着不少饮食方面的书籍。他的妻子韦孟元一边收拾餐桌,一边说:“以前过年讲究大鱼大肉,觉得这样才喜庆。现在不一样了,大家更注重养生,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我最近在看营养类的书籍,就是想多学些知识,让家人吃得更健康。”
“以前追求吃得好,现在追求吃得健康,日子越过越红火!我对新的一年充满期待。”高家富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