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 井

  □ 石红许

  一把木勺舀起甘甜的井水,旋即被送入一口口水缸,龙溪人新的一天由此清清爽爽地拉开。屋檐下,家家户户流淌着如水的音符,与袅袅炊烟默契地演绎着寻常日子的二声部。

  木勺井,形似木勺,滋养了龙溪子民千百年,龙溪人对木勺井充满着感恩、敬畏。木勺井边上一座飞檐翘角亭子就是见证。

  踏着弯弯曲曲的鹅卵石路面,我一次一次走近繁忙不再的木勺井。

  而今,自来水流进千家万户,木勺井渐渐变得冷寂下来,但村民依然不离不弃,每年都会对井进行清洗、消毒,拔除周边杂草,修缮井沿、路面、台阶等,用心呵护着木勺井。木勺井也以不变的姿势守护着世世代代龙溪人的乡愁。

  在浙赣边界的龙溪,木勺井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早先,龙溪村经常发生火灾,后来,一高人经过龙溪,察看了村里的情况后,授意在村中建一木勺形状的井,可免却火患。村人由是建造了这口井。从此,龙溪不再有火灾,风调雨顺,村民安居乐业。

  井水不犯河水,在龙溪名不虚传。木勺井坐落村中一口水塘中,无论塘水是浑是清,井水始终清澈如鉴。

  井,是一个古村落的标志之一。在农耕时代,烟火人间,井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说,走进一个古村落,只要稍微留意井的深浅、多少,或气派,基本就能判定村落昔日的情状。龙溪的井,排列着龙溪人的曾经辉煌。

  古老的龙溪,大大小小七口井,其布局暗合北斗七星,有木勺形、方形、圆形等,分别为木勺井、渔塘阍井、新屋里井、四角井、安塘顶井、祠堂后井、大屋北井。沿着巷弄,一一叩访,龙溪浓郁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忽地想起“背井离乡”这个成语来,纳闷“井”怎么能背走?原来,在古代,八家为一井,井是家宅、乡里的引申义,没有井就没有家。

  诚然,人们聚群而居,大都是围绕井而散落开来的,就有了市井气息,就有了井然有序的田园生活。

  龙溪的村规民约就印证了这点。在龙溪宗祠的墙角上,勒石刻写着不准堆放柴火违者罚银两等字样,龙溪人早已养成良好习惯,在公共地带不随意开垦种植、不随意砍伐等。礼仪之乡龙溪,有秩有序,一切井井有条。

  一条龙溪绕村而过,潺潺地讲述着祝姓人家与七口井的故事,讲述着鲤鱼山、龙江书院的故事,讲述着文昌阁、祝氏宗祠的辉煌。

  水里几只野鸭在无忧无虑地嬉戏,时而钻入水底,时而掠起一串水花,游荡在龙溪良好的生态环境里,岸边的枫杨树一串串果实摇曳着岁月静好。

  架设在龙溪上的龙江桥是一座三孔两墩石桥,别称翼云桥,像牛一样日日夜夜忠实地反刍着村里每天发生的一切喜怒哀乐、家长里短。看那凤头桥墩,呈尖状船型,以减轻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利于分水。那凤头俗称“辟水神鸡”,越过栏杆,我小心翼翼走向桥墩,去触摸古人的聪明,去感受古人的智慧。

  走过龙江桥,就是古老的观音阁(又名水星阁),彼此连为一体。观音阁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拥有四角攒尖顶,象征着龙溪村的保护神和生命线,是村民的祈福之地。

  徜徉龙溪,我就想起小时候,我居住的小镇也有一口井,距家大约二三百米。那几年,每逢寒暑假,挑满家里的水缸是我和哥哥的任务。清晨,我那并不坚实的臂膀挑着大半桶水,一路跌跌撞撞,晃晃荡荡。记忆中,还有井边洗刷的欢声笑语,井边水桶的满载而归,井边飘出的家长里短……都在这里碰撞、飞溅,继而传播开来。井,忙碌着洗衣、洗菜、挑水的身影,便也成为七嘴八舌的信息中心。谁家孩子出生了,谁家婆媳关系如何,谁家娶媳嫁女,谁家来了陌生客人,经过水井这一平台,很快传播出去了。

  腊月三十,大人会反复叮嘱,正月初一上午不许去井边担水、不许泼水出去,寓意聚财而不漏财。头一天,我和哥哥就会自告奋勇将家里能盛水的器皿全部派上用场,尽量灌满喂饱。爆竹声中一岁除,正月头,第一个去井边挑水的人,是要带上爆竹去燃放的,点香祭拜井神,求岁岁平安,家运吉祥,财富源源不断。

  那些没有空调的日子,每逢炎热夏季,打上井水洗一把脸,一股清凉袭来,烦热顿除,感觉生活是那么的惬意、美好。后来到县城读师范,长长的土井巷深处有座宋代古塔永福寺塔,还有一口古井,井沿布满了暗绿色青苔,那时总以为土井巷是通往宋朝的巷子,对井的向往便多了一份神秘。多年过去,也不知那口古井是否还在?

  “一日作千年,不须流下去。”时节如流,七井环绕,龙溪人每日有滋有味地侍弄着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羡慕龙溪先人“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田园生活。耕读传家,或许这正是他们祖祖辈辈保护文昌阁、观音阁、祝氏宗祠的缘由。

  走在龙溪,走过一口口古井,回想无法抗拒的充耳喧嚣、尘世纷扰,当保持心如古井的心态,一念清寂,保持定力,坦然面对一切,包括面对失败,慢慢接受,慢慢释然。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省城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飞夺泸定桥
观 井
君子日相亲
春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