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飞夺泸定桥

  □ 宋海峰

  “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

  雪花扑面。站在泸定桥西桥头,望着铁索飞云空、浪涛汹汹、泸定桥横高峡中的情景,不由得想起1984年5月22日,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夫妇参观泸定桥后的留言:在长征中,没有一次战斗或地方可以同泸定桥相比拟,我为飞越大渡河以及赢得这一胜利的红军男女战士欢呼!

  扼川康要道的泸定桥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两岸是峻岭峭壁,桥全长约100米,宽近3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组成。桥身的铁链九根平行系于两岸,上铺木板,以作桥面;桥栏左右铁链各两根作为扶手。铁索桥空悬于距河面约二三十米处,随风摇摆不定,桥下水流滚滚,耳畔狂风怒吼。

  90年前的5月29日,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以下简称红四团)的22名铁血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攀踏悬空铁索,奇绝惊险地夺下泸定桥,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的通道。

  时间回拨到4个月前。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英明指挥下,与敌巧妙周旋,险中取胜。在四渡赤水河、佯攻贵阳城、抢渡金沙江后,中共中央召开了会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红军应立即北上,经冕宁过彝族区到安顺场,渡过大渡河,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建立川、陕、甘根据地。

  然而,早在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蒋介石即断定红军必渡大渡河北上,因此飞抵昆明亲自部署大渡河会战。他放言:“让共产党做石达开第二!”他频频发电向其部属强调:“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今共军入此汉彝杂处,一线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险峻,给养困难的境地,必步石军覆辙,希各军师长鼓励所部建立殊勋。”

  蒋介石在派出重兵前来围追堵截的同时,还采取了“龟壳”战术,在沿江布防、筑垒,形成一道道严密的封锁线,企图将红军全歼于大渡河南岸。蒋介石自信已布下了天罗地网,红军将插翅难飞。

  然而,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又一次落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是不会重演历史悲剧的。

  安顺急抢渡。1935年5月24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以下简称红一团),冒着大雨经过7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安顺场,歼灭川军两个连,缴获渡船一只,控制了渡口。第二天清晨,由红一团17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在团机枪连和军团炮兵营的火力掩护下,乘小船由安顺场驶向对岸,一场惊心动魄的渡河战斗开始了。勇士们乘坐的小船,在船工的帮助下,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一会儿坠入浪谷,一会儿抛上浪峰,在弹雨中前进,奋力拼搏,战胜了惊涛骇浪,冲过了敌人的重重火网,控制了对岸渡口,从而在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大渡河防线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红一团虽然渡河成功,打通了中央红军北进的道路,但因大渡河水急船少,架桥无望,单凭摆渡一时无法使红军大部队迅速过河。而此时,尾追之敌又向大渡河昼夜赶来,形势紧迫,能否及时渡过大渡河,决定着中央红军的命运。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指出:作为“不断战胜意外事件”的统帅,必须具有两种特性:一是在茫茫黑暗中仍能发出内在的微光把他引向真理的智力;二是敢于跟随这种微光前进的勇气。前者在法语中被形象地称为慧眼,后者就是果断。

  “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在这个危急时刻,毛泽东同志果断决定兵分两路,火速夺取泸定桥:红一师及军委干部团为右纵队,归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指挥,循大渡河左岸;红一军团军团部、红二师主力及红五军团为左纵队,循大渡河右岸,均向泸定桥疾进,协同袭取泸定桥。

  安顺场离泸定桥160公里,要求两天半赶到。这无疑是一场与时间的生死赛跑。临行时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这是一个战略性措施。只有夺取泸定桥,我军大部队才能渡过大渡河,避免石达开的命运,才能到川西去与四方面军会合。”

  左纵队打头阵的红四团,肩负着夺取泸定桥重任。5月27日拂晓,在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率领下,全团官兵从安顺场出发,沿大渡河西岸昼夜兼程向泸定桥疾进。

  通往泸定桥的山路九曲回肠。杨成武曾在回忆录中描述:这里的所谓路,有时是绝壁上硬凿出来的栈道,有路,也只是蜿蜒缠绕、忽起忽伏的羊肠小道,左边是刀劈一样高入云端的峭崖陡壁……

  在奔袭途中,战士们不顾饥饿,不怕疲劳,多次击溃川军的拦阻,风驰电掣般向泸定桥杀去。傍晚,天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瓢泼似的雨一个劲地往红军头上浇着,道路泥泞,更是走不快。忽然,他们发现对岸山坳上出现几点火光,刹那间变成了一条长串的火龙,这是敌人也在赶往泸定桥。于是,团首长立即传会部队全部点起火把,形成了两条火龙在河两岸赛跑的场面。

  就这样,红军战士以无比坚强的毅力,两脚生风,跑赢了对岸的敌人,于5月29日晨胜利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此时,敌军已抽掉了铁索桥上的木板,只剩寒光闪闪的铁链在风中摇曳,形势十分险恶。

  5月29日下午4时,红四团经过紧张的准备,发起夺桥战斗。霎时,洪亮的军号声、枪炮声、喊杀声震动山谷。在二连连长廖大珠的率领下,22名无畏的突击队员手持冲锋枪或短枪,背挂马刀,腰缠12颗手榴弹,攀着桥栏,踏着晃动的铁索,迎着敌人的轻机枪、重机枪吐出的子弹风暴,勇猛地向对岸冲去。三连长王友才率领三连,紧跟在突击队后面,边铺桥、边冲锋。

  眼看就要到达桥头,敌人又燃起了熊熊大火,企图用大火将突击队阻挡在桥上。千钧一发之际,廖大珠高喊着:“冲呀!冲呀!”第一个跃起冲进火海,突击队员们跟着廖大珠奋不顾身地穿过熊熊火墙,如利刃般直插城里,与敌人展开了短兵相接的巷战。紧接着,红军后续部队也迅速过桥,守军瞬间土崩瓦解。黄昏,红四团控制了泸定桥,占领了泸定城。

  此后,沿大渡河左岸北上的右纵队,在击破川军拦阻后,顺利抵达泸定城,策应了红四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陆续由泸定桥渡过天险大渡河。这样,就使蒋介石的大渡河会战计划,以及企图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彻底破灭。

  徜徉在泸定城,看着层层叠叠的群山,脑海里想起了毛泽东同志在过泸定桥时的赞语:“我们的红军真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有这样的红军战士,我们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回望长征征途,这条红军用穿着草鞋的双脚踩出的“红飘带”,创造了非凡的军事奇迹,也熔铸了巍峨的精神丰碑。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省城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飞夺泸定桥
观 井
君子日相亲
春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