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新波
小时候写作,语文老师教导最多的是不能写成“流水账”。作文不能“流水账”,但是提倡文如流水。苏东坡也表达了类似的创作观,大抵是称赞谢民师的文笔舒展自如,如行云流水,没有定法,应动时动,应止时止,条理自如而不受拘束。散文如流水的古今名家灿若繁星,笔者最爱的还属汪曾祺。
我读汪曾祺的文有些年月了,最近又读了他的《生活,是第一位的》及《生活,是很好玩的》。《生活,是很好玩的》收录了70来篇文章,分别是有味、草木和春秋,记录了汪曾祺在高邮、昆明、北京等地工作生活中接触的美食、植物和故人旧事。其散文言语淡雅质朴,很多时候都是平平无奇的大白话,读来却是平易近人,韵味无穷,这种随意的笔调,自然的叙述,文中的情意和哲思就如流水而来。
文如流水。汪曾祺的散文笔触流畅自然,结构上没有苦心孤诣也没有玄深奥奇,只是如一泓山间清泉,无拘无束,却又恰到好处,简练而精准。在《昆明的吃食》中,他讲了几家老饭馆,说了几道地方菜,食材的选取、菜的来历、做法和吃法,他都娓娓道来。在《豆腐》一文中,他细致描述了豆腐的多种制作方法和口感,豆腐点得比较老的,为北豆腐;豆腐压紧成型,是豆腐干;豆腐最简便的吃法是拌,还有臭豆腐和豆腐乳等各类衍生食品,一通流水席下来,也算意念吃过一回了。再说行文,在《故乡的食物》中,汪曾祺是这样写炒米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如汪曾祺所说,水于不自觉中成了他文章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风格,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
情如流水。一篇文章的好坏,莫过于情感注入。汪曾祺的散文情感真挚而深沉,他的笔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洞察,字里行间流淌出对家乡、对亲友、对日常生活的深深眷恋。他写螳螂:“她的眼睛如金甲虫,飞在花丛里五月的夜。”他写雨:“雨点在我头上乱跳”“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汪曾祺提笔更多的还是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描述,汪曾祺喜欢喝酒,有一次醉酒后是沈从文和几个同学把他架到宿舍,给他灌醒酒茶;汪曾祺牙疼,沈从文买橘子给他吃,这些生活细节道明了西南联合大学师友之间的深厚情谊。除了金岳霖和西南联合大学的一干师友,汪曾祺尤为关注故里和身边的市井人物,在他的笔下,这些平凡人物也一个个熠熠生辉。如汪曾祺笔下的养蜂人,是老夫少妻型的夫妇组合,年龄相差20来岁,两人也因为蜜蜂相识,女人看中了男人好脾气,便一起过日子了,平淡温情自然流露。
意如流水。《生活,是很好玩的》中最喜欢的一文还属《泡茶馆》,汪曾祺不算是好学生,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时常逃课,逃课原因一是为了读书,二是为了喝茶。喝茶在昆明人的嘴里叫“坐茶馆”,汪曾祺按照北方叫法称之为“泡茶馆”,“持续长久地沉浸其中,像泡泡菜似的泡在里面”。他描述泡茶的过程:“取一个茶盘,放十几个玻璃杯,一一倒满,然后左手便托着盘子,右手五指叉开,在水门汀的廊沿上‘当当’敲一阵,玻璃杯子就各就各位,不容乱动。”这样的叙述将泡茶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虽然泡茶馆是打发时间,但是“人总要有点东西,活着才有意义”。《淡淡秋光》中,汪曾祺读书的小学里,每次一经秋风,同学们都会争抢着捡马蹄似的梧桐叶,盖因这个梧桐叶柄可以磨墨,秋光里的秋叶,成为孩童们赖以为重的宝贝,虽然不值什么钱,但是也凝聚着对时序和生活的情意。在昆明的日子,因时局原因,汪曾祺过得并不安稳,还得时时跑警报,但是汪曾祺面对人生种种境遇,总保持一种乐观和豁达的心态。我想,他教会我们的,是用“糖衣”包裹生活,哄自己玩儿,更是时时叮嘱念叨“生活,是好玩的”“生活,是第一位的”。
如果说最接近时光最类似流水的一种文体,我认为非散文莫属。散文,让时光长河中的记忆显影,当一条不冻的清泉从山林深处涌来,流经莽原、山川、原野,在流动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少人间悲喜和惆怅清欢,不得已的,人始终会渐渐老去,但河流永不停歇,它们日夜流动,奔向明亮可期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