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我国疫情防控经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以社区、乡村为代表的基层组织发挥了有效作用。我们应该借此机会,将基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常态化防控体系构建得更加完善。
第一,将社区、乡村和其他基层组织疫情防控组织常态化。战时承担应急管理防控职能,平时承担防控知识宣传、组织应急演练、开展志愿服务等任务,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任务、有事干,确保基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防控体系常态化落到实处。
第二,建立和完善居民重大传染性疾病或家庭多人共发疾病社区报告机制。在居民所在社区或乡村建立重大疾病报告机制,有利于更快发现“零号病人”。对家族多人感染相同或相似病情的,也可纳入社区报告范围;社区可酌情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第三,完善社区(乡村)组织、公安派出所、基层医疗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动三方实现信息互通、服务共享、行动互援,有助于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的效率和效果。可以借鉴“首问负责制”做法,首先接到信息的人员负责登记和报告,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
第四,建立和完善居民公共卫生教育、宣传、普及体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通过社区的积极引导和组织,产生示范效应,影响更多居民。社区可以评选健康生活示范户,政府可以评选健康生活示范社区,使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卫生习惯成为新时尚。
记者手记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中许多固有轨迹和惯性思维。沿袭多年在3月上旬开幕的全国两会,今年也推迟至5月下旬召开。
不同的时节,相同的担当。不少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在经历疫情的考验后,对公共卫生防护体系有了全面审视,对传统工作生活模式有了全新观察,对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等,也有了真切感触和深入思考。
采访中,就如何补齐疫情防控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工作短板,代表委员提供的见解各有精妙之处。其中,很多人提及的公共卫生投入不足、疾控队伍人才流失、预防体系和救治体系衔接不紧等情况,并不是疫情袭来时才冒出来的新问题。用一位代表的话来讲,这反映的是愿意做“潜绩”还是愿意做“显绩”的态度。补齐这些短板,提升防控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当然,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更多是社会治理框架的盲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点。虽然我们经历过非典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考验,法律法规得到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一些漏洞被堵上,但随着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不可避免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借助这次疫情防控反思的机会,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