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只要有活干,就有希望!”

贫困户在紫薯育苗基地劳作,有了稳定收入。
  本报记者 余红举

  “面对生活的困难,她从未丧失信心,不等不靠,为其他贫困户树立了榜样。”这是驻元家村第一书记孟高兴对贫困户戴银秀的评价。

  记者采访戴银秀时,她正骑着电动车从元家村紫薯育苗基地出来,载着两袋紫薯苗前往橘园分种。大家都说戴银秀是个苦命人,但是要强的戴银秀却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的苦日子到头了。”

  从外村嫁到元家村的戴银秀,年过半百。前几年,她的丈夫患了重病,儿子在工地上摔成重伤,儿媳妇丢下两个孙子离家出走。

  “当时,感觉天塌了。”戴银秀回忆往事,眼里闪着泪花。她家两个顶梁柱丧失了劳动能力,家庭顿时陷入困境,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只能依靠戴银秀在村里做保洁员的收入维持生计。

  最初,村里建起养猪场,便安排戴银秀在养猪场上班,一个月能拿千余元工资。“这些钱只能补贴家用,要想脱贫还不够。”随着元家村开垦荒山种植金秋砂糖橘,戴银秀便在这里兼职,帮助橘园锄草,干一天活结算一天工资。同时,随着教育、医疗等多项扶贫政策落地,戴银秀的家庭负担逐步减轻。她抹了抹眼泪对记者说:“苦日子过去了,我现在在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家庭。”

  “以前没活干的时候,那才叫难。现在丈夫和儿子生活能自理,能简单照顾两个小孙子,我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干。”戴银秀笑着说,“橘园的活干完后,再到紫薯种植基地干上半个月。只要肯干,一年到头有忙不完的活,每月能挣2000多元。只要有活干,就有希望!”

  戴银秀的勤劳感染了身边的贫困户,甘茂盛、元水仔、陈行光等贫困户原本脱贫动力不足,看着勤劳肯干的戴银秀家庭经济状况逐渐改善,他们纷纷提出加入家门口就业队伍,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2020全国两会特刊
   第03版:2020全国两会特刊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要闻
   第07版:综合
   第08版:旅游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学与思
   第11版:财经
   第12版:体育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只要有活干,就有希望!”
产业抱团 脱贫路宽
肖飞飞脱贫记
省人民医院红谷滩院区投入运营
流动摊贩有了“家”
有限土地获取更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