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记者驾车行驶在崇仁县河上镇元家村扶贫产业基地,弯曲的乡间小路上,随处可见橘树套种紫薯,绿油油一片。元家村党支部书记元卫平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橘树才刚刚挂果,就已经被客商预订了一大半,年底分红不用愁啦!”
客商提前预订元家村种植的1900亩金秋砂糖橘,看中的是“有机农产品”这一标签。元家村利用此前引进的养猪场,将猪粪制成有机肥料供橘园施肥,橘树下又套种紫薯。这种“抱团”的产业发展模式,给元家村带来了发展机遇,让荒山披绿装,让村民走上产业脱贫的好路子。
产业怎么抓?
生态经济效益“一把抓”
在崇仁县环保局派驻元家村第一书记孟高兴到来时,元家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83人。贫困户依靠村里仅有的几个保洁员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收入五六百元,脱贫致富“长路漫漫”。
元家村属于丘陵地带,因为开垦荒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许多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导致荒山无人开垦。孟高兴有一个习惯,事事有记录。他指着手机里保存的他刚入村时的照片说:“这山场原先是荒山,只有些杂木、杂草,几乎没什么产出。现在满眼绿色,是村集体和贫困户的‘聚宝盆’。”
不靠城,不临工业园,元家村要想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得借地生金。孟高兴与元卫平想到了“要想富,先养猪”。
他们吸引江西云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落户元家村,年出栏3万头猪,实实在在给贫困户带来收益,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元卫平说:“养猪场需要众多勤杂工,解决了贫困户就业,租金解决了村集体无收入来源问题。”
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养猪场排污带来了环境污染。孟高兴回忆当时的情景,摇了摇头:“同事时常打电话质问我,我扶贫的村怎么总有村民投诉养猪场排污?”
同样收到质问电话的,还有河上镇党委书记危新源。他清醒地意识到:“发展扶贫产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如果将养猪场的污染物变废为宝,可以说一举两得。”
通过河上镇穿针引线,元家村在养猪场旁建了有机肥加工厂,将养猪场的排污进行发酵,制作成有机肥。
元家村之所以下这步棋——招商引资建设有机肥加工厂,是因为他们要开垦荒山种植有机金秋砂糖橘,让荒山变成群众增收的金山银山。2016年,村里以每亩土地每年50元至100元不等的价格流转,村民纷纷响应,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有效推进了元家村生态建设。
“我们流转了1900多亩土地种植金秋砂糖橘,为了短期内有收益,特别选择了成年树,经过认证,属于有机农产品。”元卫平翻着账本说,“村集体一年增收50万元,贫困户增加了1200元分红。”
元家村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引进台和惠种植有限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为贫困户无偿提供种苗、技术、销售服务,在橘园套种紫薯。从此,贫困户脱贫的路子越走越宽。
路子怎么走?
租金工资分红样样有
经过一年的经营,在元家村投资的胡增标,深感“投资选对了地方”。
胡增标是台和惠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他在浙江省农科院的技术支持下,选择在元家村橘园套种紫薯。“这里土壤以及气候很适合种植紫薯。套种的紫薯,如果行情好,我们随行就市;如果行情不好,我们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胡增标看好紫薯产业,因为它全身是宝,不愁销路。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元家村从建养猪场到建橘园,再到橘树下套种紫薯,都是接地气、实打实的扶贫产业,只要贫困户积极参与就有增收渠道。对此,元家村成立新明生态农业合作社,引导贫困户自愿加入合作社,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合作社管理+贫困户”运营模式,促使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目前,元家村22户贫困户均加入合作社,每户贫困户以市县扶持生产资金作为股金入股,除了土地流转租金外,每年分红一次。
除了分红,产业扶贫还带动了就业。橘园修剪枝条、施肥、采摘等需要大量工人,尤其在采摘期,多的时候每天有200多人务工,为当地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就业门路。“橘园工人常年保持在100人左右,天天都有活干。”元家村橘园负责人介绍道。
“只要愿意出工,天天有活干。”已脱贫的元丑孙正在橘园锄草,“我和妻子一个月能赚四五千元,再加上田地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元家村建立了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贫困户将土地经营权流转获取租金,组织他们到基地务工,又能让入股的贫困户获得分红,有效地增加了贫困户收入。2018年,元家村整村脱贫。脱贫后的元家村有了新目标:通过抱团发展产业,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