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扶贫敲开幸福门

周坊镇长塘村全貌。
正在建设中的扶贫车间。
扶贫干部在脐橙园查看果树生长情况。
  近日,贵溪市周坊镇长塘村贫困户刘正先,正忙着从家门口的稻田里打捞小龙虾。“现在小龙虾销路很好,很快就会有人到村里收购。”刘正先一边收起虾笼一边说,身患残疾的他原来只能靠耕作一亩八分田为生,现在将土地流转给村里引进的稻虾共作企业,每年有900元租金;在稻虾共作基地务工,每月有2000元工资,生活越来越好。闲不下来的刘正先还报名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 

  长塘村通过流转1200亩土地,引进稻虾共作项目,既让农户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收入,还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增收。 

  长塘村曾是省级贫困村。虽然村里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但长期以来却抱着“金饭碗”讨饭,产业基础薄弱是根本原因。找到贫困症结所在后,长塘村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引进社会资本,增强“造血”功能。经过多年努力,如今长塘村的农业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2016年就整村脱贫退出,还完成了新农村建设全覆盖,到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长塘村团山组,1000亩雷竹长势喜人,长塘雷竹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满兰说,合作社已有12户贫困户加入,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在长塘组,一条光伏长廊引人注目,光伏发电站一年能给村里带来约20万元光伏收益,还能为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多元;在爱家组,一座占地30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正在进行最后的内部装修,将很快投入使用,预计能带动200余人就业。 

  产业发展后,长塘村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去年,村里将集中供水管道接入每家每户,今年又投入30万元给贫困群众家中免费安装智能净水器。祖祖辈辈靠井水为生的村民,如今喝上了甘甜的直饮水。同时,长塘村大力建设秀美乡村,新建古色古香的莲花广场、福禄塘、明清更鼓楼、休闲长廊等景点,成为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更吸引游客前来度假游玩。

  本报首席记者 杨继红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新余建设院前急救城乡一体化见闻
~~~——浔阳区金鸡坡街道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学与思
   第11版:教育
   第12版:体育
产业扶贫敲开幸福门
为生命赢取每一秒
打造群众身边的“监督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