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塘村通过流转1200亩土地,引进稻虾共作项目,既让农户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收入,还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增收。
长塘村曾是省级贫困村。虽然村里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但长期以来却抱着“金饭碗”讨饭,产业基础薄弱是根本原因。找到贫困症结所在后,长塘村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引进社会资本,增强“造血”功能。经过多年努力,如今长塘村的农业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2016年就整村脱贫退出,还完成了新农村建设全覆盖,到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长塘村团山组,1000亩雷竹长势喜人,长塘雷竹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满兰说,合作社已有12户贫困户加入,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在长塘组,一条光伏长廊引人注目,光伏发电站一年能给村里带来约20万元光伏收益,还能为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多元;在爱家组,一座占地30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正在进行最后的内部装修,将很快投入使用,预计能带动200余人就业。
产业发展后,长塘村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去年,村里将集中供水管道接入每家每户,今年又投入30万元给贫困群众家中免费安装智能净水器。祖祖辈辈靠井水为生的村民,如今喝上了甘甜的直饮水。同时,长塘村大力建设秀美乡村,新建古色古香的莲花广场、福禄塘、明清更鼓楼、休闲长廊等景点,成为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更吸引游客前来度假游玩。
本报首席记者 杨继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