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的小河、干净整洁的游步道、宛如绿毯的苍翠茶园……近日,记者走进上犹县梅水乡园村村,这里通过小流域有效治理、依托茶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治山治水、脱贫致富“双赢”,把“瘌痢头”变成了“绿满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支援国家建设,园村村一带大量木材源源不断外运。森林过度采伐,加上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地表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庄稼收成逐年递减,园村村贫困人口多达170户571人,是“十三五”贫困村。
痛定思痛。2014年,上犹县对园村村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探索实施了“三治同步”(治山、治水、治污同步实施)和“五水共建”(“治山保水”“疏河理水”“产业护水”“生态净水”“宣传爱水”共同建设)。全村12.32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土地,经过修复得到有效治理,“穷山恶水”变成青山绿水。
同时,园村村不再走资源过度消耗的老路,而是把山当作田来耕,把茶当作稻来种。
犹江绿月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将茶叶种植面积从原来的几百亩扩展至5000多亩,还形成了育苗、种茶、制茶、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全村1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其中。
“公司免费提供茶苗、技术,统一负责收购,村民都乐意在山上、农田、荒地里种茶,茶叶成为村民致富的‘黄金叶’。”园村村党支部书记吉健康介绍说,目前全村拥有茶叶加工厂15家,人均茶园面积1.43亩。2016年,园村村脱贫退出,100多贫困户借“茶”脱贫。
如今,犹江绿月茶叶专业合作社依托茶叶产业,修建了古色古香的制茶体验区、表演区、品茶区。有了这样的基础条件,村民把茶当花来护,把茶当景来卖,这也成了园村人脱贫致富的秘诀。“村民光卖茶还不够,要不断延伸茶产业链,让更多人来茶园体验、采风。” 犹江绿月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开敏说,“现在,每逢周末都会有旅游团或自驾游客过来,今年已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
记者闻着茶香,沿着弯弯曲曲的游步道,来到村中心的“茗香阁”,看到身着表演服的茶艺师钟秀华正在表演茶艺。钟秀华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父母年过花甲,弟弟有先天智力障碍。钟秀华经过培训成为一名茶艺师,既能在本村做茶艺表演赚钱,又能照顾家人。同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陈小明,他将自家的闲置房按照村旅游协会的要求装修成民宿,接受统一管理。
吉健康说,园村村未来将以茶产业链条为纽带,融合茶文化、客家文化等多种元素,做好互联网推介营销,不断做大做强茶旅融合文章,提升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