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泉在《解放日报》撰文指出,文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也会遭遇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假如说20年前的文化发展模式尚处于1.0时代的话,那么今天已经进入2.0时代乃至3.0时代。其间,文化发展建设隶属于人类精神内容生产的根本属性没有改变,依托个人或团队扎根现实并实施文化审美内容的原创逻辑没有改变,但借以开展文化创新的媒介、工具、手段、流程、平台等发生了今非昔比的变化。因而,简单沿用1.0时代的规划套路来谋划文化发展建设,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明智的做法,理应是顺应以下四个方面的时代变化趋势:
一是文化网络化。当今几乎所有的文化生产实践与文化投入产出,都或多或少地要和互联网发生关系。离开了互联网,很难让文化发展成果传得远、传得广。实施媒体融合的第一要务就在于,传统纸媒、广电媒体等要对接融入互联网平台,实现网络化传输供给。
二是文化数字化。日常的线下文化生产供给和消费服务,一旦实现了互联网呈现及多媒体嵌入,就相当于实现了线下线上融合、新旧媒体融合。此外,优秀文化典籍、文物图像文字的保护性开发,也需借助多种手段实现数字化扫描、翻拍、摄录、存储、展示等转化。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让它们再现生机活力,进而真正惠及子孙后代。
三是文化虚拟化。这是当今时代最能以高科技手段拓展文化想象力、施展人类创新才干、再现文化时空意象的趋势亮点所在。举凡数字电影技术中的自然灾变电脑特技、古代军团的大规模集群作战特技、科幻影视作品中的未来场景、全息投影等,都仰赖于数字虚拟技术的贡献。
四是文化算法化。当前,联网的智能手机用户已占到全民的八九成,微信、抖音等社交娱乐App更是全球盛行,网媒广告粘人式精准投放,社会信息借助新闻算法定点推送,这都得益于互联网传播技术尤其是4G、5G技术的迭代进化。可以预见,区块链、物联网及人机融合等技术的普及和升级,将进一步让文化供给与消费受制于算法、算力。
应当看见,虽然文化在当今时代享受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但它必然还需遵循自身特定的发展规律。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算法化说白了也是“双刃剑”。缺失人文的考量和谋划,足以让文化发展建设走偏、跑斜。例如,网络空间在真实创造、生产和展现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像标题党泛滥、谣言四起、网络暴力、洗稿剽窃等泥沙俱下的伪文化、反文化乱象,严重干扰了公众的认知。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与这类乱象完全无涉,但网络算法不加规约的应用,也会让广大网络用户在不经意间陷入由特定推送营造出来的“后真相”境地及“信息茧房”困局,从而削弱人们对客观现实真实性作出理性、全面判断把握的能力。
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更不是舆论飞地。我们必须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使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就此而言,即便我们主动顺应上述发展趋势,也需要在谋划“十四五”文化发展建设时“以我为主”地力争社会效益至上,进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