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写更多精彩“工匠故事”

  陈盛香

  秉持严谨细致的匠心,摈弃“差不多”的心态,不断追求卓越

  16岁到工地学习砌墙,19岁获得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优胜奖,23岁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两会期间,“95后”建筑工人邹彬亮相“代表通道”,他的励志故事感染了许多人。

  从小山村到人民大会堂,从泥瓦匠到“大国工匠”,邹彬成功的背后,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5年,靠着练就的砌墙绝活,邹彬被中建五局推荐参加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一路过关斩将拿到砌筑项目优胜奖,实现了中国在这一奖项“零的突破”。备战期间,他对自己技能的要求近乎严苛。一项计分点多达七八十项的砌筑任务,即使拿到90分也不满足,硬是要数次推倒重砌,反复练习……获奖的那一刻,他对“工匠精神”又有了另外一层认识:用十足的韧性接受挑战,用十足的耐心追求极致。

  其实,像邹彬这样精益求精的劳动者,还有很多。社会进步,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已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如果将中国的发展比作一辆列车,那这辆列车行稳致远的背后,匠人匠心功不可没。无数劳动者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诠释了工匠精神,点亮了大国制造的未来。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的能工巧匠挥洒汗水、贡献智慧。

  让更多能工巧匠竞相涌现,需要厚植工匠精神的沃土。“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工匠精神一直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今天,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社会上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日渐浓厚,但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依然存在。让工匠精神更加深入人心,还要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切实增强技能人才的获得感与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让更多有志者人生出彩。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建议在国家层面为工匠群体设立“中国工匠日”,就是为了更好地形成社会共识,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工匠队伍发展壮大。

  当然,成为能工巧匠,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身努力。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全国劳模潘从明数十年如一日“找难题、啃难点、攻难关”,从铜镍冶炼的废渣中提取8种以上稀贵金属,只看溶液颜色便能精确判断99.99%的产品纯度;“80后”工程师陈亮刻苦攻关,把模具精度控制在1微米之内,相当于头发丝的1/60;高级技师周家荣三十年如一日研究钢丝绳,世界排名前100的大桥中,有40多座使用了他们团队生产的产品……无数动人的故事告诉我们:技能成才都是在经历长期艰苦磨练、克服重重困难后,才能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脚踏实地、认真钻研、苦练本领,方能在创新创造中攀登高峰,从“小匠”成长为“大匠”。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平凡的从来就不是岗位,而是工作态度。秉持严谨细致的匠心,摈弃“差不多”的心态,不断追求卓越,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在新时代书写出精彩动人的“工匠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文艺评论
   第09版:民生
   第10版:评与论
   第11版:安居
   第12版:体育
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
驰而不息推动共同富裕
团结就是力量
管住“大数据杀熟”行为
“时间银行”是有益尝试
书写更多精彩“工匠故事”
服务群众贵在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