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璋
近日,“鸡娃”这个热词流行网络,指的是父母不断给孩子“打鸡血”,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任务及课程,不停鼓励孩子去拼搏的教育行为。由此还衍生出素鸡、荤鸡、家鸡、自鸡等等,引起颇多争议。
作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父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认为,“鸡娃”反映出当今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这个角度看,似乎无可厚非。那存在争议的究竟是什么?
也许这个例子可以管窥见豹。上海一个5岁的孩子拥有了一份长达15页的简历:中文识字量达1500字,英文年阅读量500本;两岁开始跟唱诗歌,5岁会背百首古诗;了解浮力、重力、热胀冷缩等基本知识……对此,有网友自叹不如,但更多的网友并不赞同,认为孩子从小背负了过重的压力,不利于健康成长。
毋庸置疑,这个孩子堪称“鸡娃”典范。但笔者认为,孩子的天性是快乐玩耍,与实际需求不符的超负荷学习,必然会占据原本无忧无虑的游戏时间。即使掌握了大量同龄儿童难以企及的知识,但这真的是孩子自己想要的吗?!
可怕的是,“鸡娃”大军还在前赴后继不断涌现,一些曾经对此嗤之以鼻的家长,一旦孩子步入学龄后,也不由自主地活成了当初讨厌的样子。一些家长还自发“划圈”,建立各种“鸡娃”群,并规定邀请制,只有孩子优秀,家长才会被拉进群里。于是,群里每天都晒着各种“鸡娃”计划和成果,令人唏嘘。
事实上,“鸡娃”现象的背后,是社会竞争压力低龄化的体现。为了早日拿到名校敲门砖,家长们不愿孩子在起跑线上落后哪怕一米,不得不始终处于百米冲刺的加速状态。然而,成人都感到“压力山大”的精神状态,孩子又如何能承受得起?!
教育存在竞争,但教育更应该教会孩子如何面对竞争。孩子的成长自有规律,家长们更应该学会如何顺应规律,合理安排。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留住孩子本应拥有的天真烂漫,趁早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