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红色基因 不负时代重任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井冈山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本报记者 李 歆

  2017年2月26日,是值得井冈山人民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井冈山市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

  从全市贫困发生率13.8%,到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25.25%,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由井冈山管理局,井冈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全市各部门、各单位为成员的井冈山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带领20万老区群众,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今年2月25日,井冈山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近日,记者走进井冈山市拿山镇江边村村民兰冬妹家,看见三层小楼气派敞亮。“2014年我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九峰农业蔬菜基地优先聘请我们干活,每人一年能挣2万多元。”她高兴地说。革命战争血与火的年代里,井冈山人民在党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今天,井冈山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紧扣“精准”二字,因户施策,围绕“扶持谁”,创新“三卡识别”办法,做到识别上精准;围绕“怎么扶”,创新“五个起来”模式,做到帮扶上精准;围绕“可持续”,创新“四个全覆盖”机制,做到巩固上精准;围绕“管长远”,打造“四个示范区”,做到长效上精准,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提供可学习、可借鉴的脱贫实践经验。

  “我们在当地投资2.5亿元,流转了近千亩土地建设蔬菜基地,贫困户和村集体可通过‘租金+薪金+股金’的方式,从基地的发展中受益。”井冈山九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李玉堂告诉记者。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井冈山市紧紧抓住产业这个龙头,探索出形式多样的脱贫“造血”新模式:打造包括20万亩茶业、30万亩竹业、10万亩果业在内的“231”富民工程,实现每家每户有一块茶园、有一块竹园、有一块果园、有一人务工的“四个一”产业就业模式;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带来的流量效应,开发出“山区变景区、农户变商户、产品变商品”的旅游新业态;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将资本和农村紧密连接,形成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

  “驻村扶贫五年来,我早成了村里人。”井冈山市工商联驻拿山村第一书记张雪莲表示。在井冈山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下,井冈山全市上下聚焦脱贫质量,坚持“三级书记”抓脱贫,党政同责促脱贫,在扶贫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民生事业推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至2020年年底,井冈山实现脱贫人口4804户17405人,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2600元增加至2020年的12574元。

  如今,井冈山的脱贫经验正在不断向外传播。当地统计数据显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国已有近1000批次党政代表团来到井冈山学习考察交流,3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大使和代表团来到井冈山参观学习,茅坪镇神山村的扶贫模式成功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学与思
   第11版:教育
   第12版:体育
重拳惩治“村霸” 筑牢基层堡垒
小巷大改造 旧貌换新颜
生态新村
全省优秀红色宣讲员进校园宣讲
传承红色基因 不负时代重任
全省人大农业农村工作座谈会召开
安源区立行立改清拆违章建筑
省水投集团坚持“项目为王”增强发展后劲
贵溪强化招商引资驱动项目建设提速
仙女湖区推动区域高质量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