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晓乐 罗雪梅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这其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有效之举。新征程上,我们应当坚持好、运用好这一成功经验,全面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动员和激励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提高政治站位。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开拓新局的重要举措,事关乡村振兴战略,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方向意识,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要突出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压紧压实各级党委责任,聚焦“一个目标、四个定位、五项工作、三个到位、提升四大能力”的要求,着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把中心打造成为基层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强大阵地,更好地凝聚起广大基层群众的共识,同心同德,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增强阵地意识。充分整合各类资源,不断拓展延伸阵地,实现提质扩面、提档升级。一是整合资源建好城乡主阵地,注重盘活老祠堂、闲置教学点等沉睡资源,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综治中心等村(社区)级阵地,打造“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实现场地集中布局、功能集合构建、资源集聚壮大,形成“1+1大于2”的倍增效应。二是拓展延伸阵地,依托现有资源,探索将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从农村向城市社区、大学校区、工业园区、文明单位、风景旅游区、非公企业等延伸,使文明实践全域铺开,让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遍布赣鄱大地。三是建好网络阵地,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等平台融通联动,打造党的理论传播网络矩阵。
精准开展服务。服务是暖人心、聚民意的重要途径,要将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有机结合,在精准服务见实效中凝聚民心民意,实现从外聚人气到内聚人心。一是问需于民。弘扬寻乌调查唯实求真精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群众察实情,拓宽联系服务群众渠道,建立完善群众需求搜集反馈机制,精准把握群众需求,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二是问计于民。汲取群众智慧,发挥群众主体性作用,调动当地“百姓名嘴”“草根明星”等的积极性,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把文明实践融入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亲近性、体验性和感召性,进而引发群众共鸣,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行动自觉。三是问效于民。坚持实效导向,把“办实事”“见实效”贯穿文明实践活动始终,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紧密结合,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引导和凝聚群众。
完善长效机制。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文明实践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开展。一要建立联动机制。在纵向上,建立完善上下联动协同机制,完善省级负总责、市级抓推进、县级负主责、镇村抓落实工作机制,实现中心、所、站的上下联动,确保上下一盘棋;在横向上,注重功能整合,打通条块界限,支持发挥县一级“一线指挥部”作用,对各公共服务部门、基层组织、社会团体等进行功能整合,推动资源共建共享,使文明实践工作与乡村振兴、基层党建、基层社会治理等充分融合,形成“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全面高效发挥作用。二要完善指导考核机制。因地制宜探索完善文明实践的日常调度、考核、奖补和服务指导机制,完善省市两级巡回指导、结对帮扶基层中心(所、站)机制,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三要完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探索通过爱心捐赠、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拓宽资金保障渠道。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中共赣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