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智杰 周友宝 本报记者 曹小武
三月,草长莺飞,是播撒希望的季节。
3月12日,在吉安县敖城镇双江村庙山自然村的一片楠木林里,94岁的周发祥与儿子周雪礼、村护林员周国庭一起,种下几株楠木苗。每年的这个时候,周发祥都会来这里,亲手种下楠木苗。
林子占地面积1.2公顷,有536棵楠木,树龄最长的已超过200年。
“我年纪大了,以后这片林子就交给你来守护。”说完,周发祥带着儿子围着楠木林走了一圈,神情中满是不舍。
67年前,这里只有几棵楠木。那一年,周发祥27岁。
一天,周发祥无意中从村里的一位老人口中得知,生长在河边的6棵参天大树叫楠木。这是一种珍贵树种,长得慢但材质非常好,其中几棵大的楠木树龄至少有200年。那还是砍柴当燃料的年代,许多树被砍去做柴火。
“如果没有人管护,祖先留下的这些百年楠木肯定要被砍掉了!”周发祥说服家人,主动向村里申请,不计报酬保护这些楠木。从此,他与这片楠木结下一生之缘。从小在山里长大的周发祥知道,管理好这片楠木要像种田那样细心。
周发祥的家离楠木林有近1公里的路程。为了不耽误生产队集体上工时间,他便利用早上、中午和晚上的时间到楠木林里斩杂抚育。
一次,周发祥发现几棵楠木不对劲,原来是一窝白蚁在作怪。他立即回家拿来锄头将白蚁窝挖出,连同被白蚁蛀过的树枝一起运到远处焚烧。以后每年冬季,他都要将枯枝及病枝清理出来焚烧,给楠木创造一个清洁的环境。60多年来,周发祥用坏了30多把砍刀和20多把锄头。
为了更好地管护好这片楠木,1962年,周发祥又一次不顾家人反对,把家搬到楠木林旁。生产队分田到户,周发祥又要求把分给自家的12.6亩责任田全部集中到楠木林旁。这样一来,自己可以一边种田,一边护林。
植树,护林,坚决不砍一棵树,这是周发祥60多年来雷打不动的原则。1962年,他家建新房,木匠师傅告诉他,楠木是做家具的上好木材。他的父亲也说,不如砍两棵楠木做新房梁木和家具。周发祥坚决不同意:“如果我带头去砍树,这片树林就会毁在我手里!”
2010年10月,一名外地来的古树贩子找到周发祥,出价20万元买1棵胸围2米的楠木树,同样被一口回绝:“楠木是国家珍稀保护树种,就是出100万元我也无权卖!”
面对父亲的执着,周雪礼一开始也不理解,认为这是一份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每当此时,周发祥就告诫儿子说:“我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利益,要把眼光放远些。这片楠木是祖先留给后代的财富,要珍惜,决不能毁在我们手里。”慢慢地,周雪礼成了父亲的帮手。
周发祥老人的这份执着,也让村民深受感动。作为村里的专职护林员,周国庭主动加入护林队伍。他感慨地说:“把这片楠木林护理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子孙后代多留一笔绿色财富,这是我的责任。”
“我老了,今后你们要看护好这些树苗,不要被别人拔掉了。有人砍柴,要看好他们的刀。”坐在楠木树下,周发祥一边讲述着自己的管护经验,一边将护林员袖标交给儿子,用简单又庄重的仪式,完成一次特别的交接。
“放心吧,我会好好守护这片树林。”接过护林员袖标,周雪礼向父亲许下诺言,就像父亲当年向村委会承诺的那样:不图回报,一辈子守护好家乡这片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