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铎印
为农民评职称要结合农业农村实际、农民职业特点,要突出实绩导向,从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综合能力等多维度评价乡村人才的职业能力与贡献
2021年北京市农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结果近日出炉,6名职业农民获评高级职称,3人获评中级职称,引发热议。其实,农业技术人员评职称并非北京才有。近年来,全国许多省市陆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工作,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纳入评审范围。山东省自2018年以来,就有2000余名新型职业农民通过评审取得职称,其中高级职称41人,在乡村逐渐形成人才汇聚的良性循环。对中国这么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民教授”多多益善。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评职称往往是工程师、医生、教师等技术人才、科研人员的专利,与农民无关。实际上,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中,“田秀才”“土专家”数量并不少。他们或是田间地头的“老把式”、或是返乡创业的新青年,是田野里响当当的行家里手、是当之无愧的农民榜样,理应得到重视。职业无贵贱,选拔人才更需不拘一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为农民评职称无疑是推动人才振兴、实施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农村外流人口增多,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加之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农产品品质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等问题,拖慢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脚步。“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一度成为难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才向乡村汇聚,包括科技特派员、驻村干部、投资者等群体,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投身乡村建设、参与乡村振兴。但无论任何时候,外部力量都无法取代农民的主体地位,只有拓展和提高农民自我管理水平、自我发展能力和参与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乡村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内生动力的美好家园。
如今,我们欣喜看到,一些农村“新农人+新技术”的实践正在火热开展,机器人采摘黄瓜、无人机喷洒农药、动力排灌机在田间灌溉、手机云端随时了解养殖状况等。生机勃勃的的农业生产现代化场景,让我们看到农民这个职业的无限潜力和农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民教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大多来自乡镇农村,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深厚情谊,他们有的有技术善创新,有的懂经营会管理,有的擅长开拓市场,为他们评职称既是对其技术能力和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同,也有利于鼓励其继续扎根农村,带动当地就业,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同时激励更多农民掌握农业生产经营技术,增强职业荣誉感,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为农民评职称要结合农业农村实际、农民职业特点,突出实绩导向,从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综合能力等多维度评价乡村人才的职业能力与贡献,选拔出更多的农民“教授”,真正把论文写在田野上。此外,努力破解引才难、留才难等问题,要建立长效机制,在技术服务、项目合作、银行贷款、产品推介、财政扶持等方面,给予这些“土专家”“田秀才”政策倾斜,让职业农民有干头有盼头有奔头。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民有职业尊荣,农村有更强吸引力,乡村振兴就有源头活水。各地应充分发挥农民职称评审的“风向标”“指挥棒”作用,引导更多乡村人才回流,融入乡村振兴大军,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