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总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文城》 余 华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刘万祥

  作家余华曾在采访中透露:有一部小说,他从1998年着笔,好不容易写了20多万字,不满意又删了一半,前后修改十多次,才最终定稿。他所指的,正是长篇小说《文城》。

  小说讲述了一个爱而不得的悲情故事。余华用20多年时间,刻画了一个淳朴痴情、有情有义的男主人公形象。

  《文城》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知足和善良,也揭开了人性的贪婪与丑恶。我们无法得知等待的尽头是如愿以偿,还是遗憾终生。但主人公林祥福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人,要放低姿态,看淡得失,放下执念,才能从容过一生。

  放低姿态 寻得底气

  林祥福出生在黄河北边的一户富裕人家,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少爷。父亲是乡里唯一的秀才,母亲是举人的女儿。家有良田四百多亩,宅院六间,每年靠收租为生。

  然而,他偏偏是一个勤劳踏实的人。13岁那年开始,他就跟着管家田大,去田里察看庄稼的长势,甚至会挽起裤腿,与佃农一起劳作。日子一长,林祥福的手法和佃农一样熟练。父亲去世后,年纪轻轻的他便能独自打理几百亩田地。

  积极上进的人,即使生活再富有,也不会停下追求的脚步。

  林祥福和父亲一样,酷爱木工活。农闲时,他就跟随木匠师傅学习。不管是落魄没有雇主的软木器匠,还是年过六旬的硬木器匠,他都耐心聆听,虚心请教。教过他的老师,个个都夸他态度谦卑,一点也没有少爷的架子。林祥福的低姿态、肯吃苦,化作指尖上的熟能生巧,成为他对抗生活的底气。

  24岁那年,林祥福遇到北上寻亲的小美和阿强,夫妻俩在他家借宿。谁知,他们贪图林家的财产,谎称是兄妹。表面上小美装病留下来,阿强继续北上,私下却约好日后在定川车站相聚。不知情的林祥福好心收留小美。在朝夕相处中,对小美生出情愫,不久娶小美为夫妻。然而,小美生下女儿后,偷走林家近一半的财产,不知所踪。林祥福为了找她,向南而行,凭借口音来到溪镇。

  那时的溪镇,刚被冰雹和暴风雪洗礼,家家户户的门窗都出现破损。林祥福苦学多年的木工活,此时有了用武之地。他推着小推车,走街串巷,上门帮村民修理门窗。村民囊中羞涩,林祥福也不计较,乐在其中。昔日富家子弟甘愿放下身段,弯腰屈膝为陌生人解决困难,也为自己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当林祥福的木器社在溪镇开业时,街坊邻居热情地帮忙搬东西,纷纷找他定做家具。因此,木器社的生意如日中天。林祥福凭借熟练的木工技巧和低调谦逊的态度,在他乡迅速扎稳脚跟。

  《老子》有言:“水因善下终归海,山不争高自成峰。”低处求知,并不是自我贬低,而是一种弹性的人生态度。迂回前行,持续精进,越是向下沉淀,越能积蓄向上的力量。放低姿态,潜心学习,平等待人。如此,才有无畏向前的底气。

  看淡得失 寻得自在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得失本就是人生的常态,无法被左右。林祥福的一生,便是在得到与失去之间循环往复。5岁时父亲猝然离世,19岁时母亲撒手人寰,就连期待已久的婚姻也被人算计。林祥福心里充满怨恨和孤独,他变得沉默寡言,不再微笑。

  然而,人有悲欢离合,物有散尽破碎。一个人得失心越重,越容易慌乱不堪。当我们不为得失而深陷其中,心才能回归平静,去感受身边的温暖和友善。

  在溪镇,林祥福结识了陈永良一家人。他们给予林祥福如家人般的关怀和支持。陈永良的妻子李美莲待他女儿视如己出,从小陪伴她成长。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溪镇附近土匪横行,靠绑票勒索为生。林祥福的女儿不幸被他们绑走。李美莲果断让自己的儿子去当替身,换回林福祥的女儿。和善的陈永良一家,让漂泊在外的林祥福,渐渐感到充实和开心。

  失去爱情,他却收获了情同手足的友情。心宽似海,不计得失,方能感受当下的美好,并感恩相待。在溪镇发家后,林祥福不仅善待眼前人,也不曾忘记故人。他购买了一千多亩田地,把其中三百亩送给陈永良,以感谢他多年来的照顾。当管家田大千里迢迢送来土地的收成时,林祥福不仅没拿,反而把每年的收租送给田家五兄弟,以感谢他们帮忙打理家业。

  常言道:“安于得失,淡于成败,顺其自然。”得失乃人生历练。人在失去的痛苦中,难免陷入悲观的境地,让心囿于一方天地。唯有淡然处之,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获得灵魂深处的安宁。人生在世,随一切自然来去,方能寻得自在。

  放下执念 寻得心安

  《文城》中最让人心酸的,莫过于林祥福对妻子的执念。他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看淡了世间万物,唯独对小美念念不忘。然而,爱得执念,反成束缚。初到溪镇,林祥福四处打听小美的消息,得到的都是迷茫的眼神和不断的摇头。他在溪镇的街上游走,锲而不舍地寻找相似的背影,看到的却是陌生的脸庞。春去秋来十七载,小美却再也没有出现。

  林祥福始终忠于爱情,宁愿在漫长的黑夜里忍受着寂寞,也不愿意再娶。他对过往的经历只字不提,一个人苦守秘密,日夜等待。

  爱得专一却得不到回应,对爱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煎熬?伴随着女儿的成长,林祥福对小美的印象也在渐渐远去。那时,土匪恶势力扩大,隔三岔五洗劫村庄,百姓的日子不得安宁。林祥福在期待与失望中无力挣扎,他开始意识到再也找不到小美了。

  有人说,放下执念,生活才会透进光芒,人生才不留遗憾。可林祥福命运多舛。当他放下执念,准备迎接新生活时,却在赎回溪镇商会会长顾益民的过程中,不幸遇难。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没有见到小美。殊不知,小美早在当年那场暴风雪中被冻死……

  《文城》所要传递的是那个时代动荡中的无奈?还是人性拷问中交织着与无处可逃的命运对峙?书中的文城是遥远之外不同于北方的南方?还是想象的心中归宿?

  “文城在哪里?”

  “总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有专家评价,《文城》把人间的“情义”二字,深深地植入到人物的精神血脉之中,使他们在世俗生活里的一举一动,都悄无声息地彰显着这种珍贵的品质。《文城》虽书写过去,但照样可触动我们的心灵。

  延伸阅读

  余华的经典小说

  ■ 《活着》

  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的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作品在冷静的笔触中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 《兄弟》

  小说讲述了小镇重组家庭中的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作品以荒诞手法再现历史,是为表现对改革开放初期民众精神生活匮乏的担忧和些许的人性关怀。

  ■ 《在细雨中呼喊》

  孙光林六岁就被送到一个阴阳失调的军人家中收养,奄奄一息的养母和体壮如牛的养父无法过正常的夫妻生活,而极度压抑的养父因为婚外恋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养母离家出走,孙光林再一次陷入被抛弃的命运……作品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书中人物的命运,让人读来笑中带泪。

  ■ 《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作品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民生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总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乡愁唤醒乡情
爱上南昌,从图书馆开始
一本书的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