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隐忍而果断的祁瑞宣

  □ 张光茫

  祁瑞宣,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的主要人物,一个困囿于“北平文化”中徘徊、迟疑、苦闷的现代知识分子。他是祁家的长房长孙,是一个斯文正直,有强烈爱国心的中学英语教师。他不甘心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做亡国奴,却又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他有知识,有学问,有见解,谨慎周密,但是性格软弱,牢牢被传统束缚着。

  祁瑞宣遵守着仁义礼智信的传统,却又受了全新的西式教育。他内心无比矛盾,如同那个在矛盾中挣扎着的民国。北平的沦陷,加剧了这个矛盾。他深知民族大义,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奔赴国难。然而,家里有年迈的爷爷、多病的母亲还有两个小孩,作为当家人,他又无法摆脱传统伦理的束缚。纠结中的他,同意弟弟老三走出去为国而战,自己则留下来遵守孝道,独自扛起祁家的大梁。他所扛起的责任和压力,比任何一个未曾成家立业的人都多,他一直在挣扎,从未停下过脚步。

  为了家庭的温饱,祁瑞宣可以委曲求全去英国领事馆找份工作。虽然心里不是滋味,但他能够原谅自己。虽然他没有赴国难,但他绝不做汉奸!他宁可牺牲生命,也要保全爱国的忠贞。他心中有一条底线,就是不能卖国。即便不能报国,最起码不能卖国。“积极的,我没做出任何事来;消极的,我可是保持住了个人的清白!”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节,他小心谨慎到无所作为,只能在慷慨帮助邻人的行为中得到一丝安慰。

  祁瑞宣工作的学校被日本人控制,他没有勇气去公然反抗也不愿沦为帮凶。他担忧前线的战况,却无可奈何;他心痛自己的家人和邻居们一个个离去,却束手无策。老太爷对世道担忧而发牢骚的时候,他忧郁;儿子小顺儿被日本小孩骑在身上打的时候,他愤懑。全城闹饥荒,家里完全断了粮,小女儿实在吃不下日本人提供的“共和面”,每次吃饭都要哭闹,最后永远地离开了。家破人亡的结局,早在开始就已经埋下伏笔,并没有因为妥协而获得保全。最终,祁瑞宣选择反抗,获得新生。

  战争让祈瑞宣对自己先前的选择产生了动摇和怀疑,“人是鱼,国家是水;离开水,只有死亡。”后来,他被捕坐牢,父亲又惨死……现实使他逐渐抛弃了种种顾虑,懂得了报仇雪恨。在老三的启迪下,他走上了抗日宣传的道路。课堂上,他把精心挑选、充满爱国热忱的文学教材推荐给学生阅读。他把课堂当作了向敌人进攻的阵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纪念秋收起义95周年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9版:井冈山
   第10版:读书
   第11版:资讯
   第12版:艺术
老师,您好!
读书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
鲁迅笔下的先生
没有凤凰姿 一生鼓琴人
隐忍而果断的祁瑞宣
背负土地行走的吴志鹏
《尊师重教》
《桃李不言》
《欣欣向荣》
《春风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