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江西走出的明代外交家

——陈诚出使西域记

  □ 本报记者 李冬明 李 芳

  “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明代外交家陈诚等都曾经到访哈萨克斯坦……他们的故事至今在两国民间广为传颂。”——摘自2022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推动中哈关系在继往开来中实现更大发展》

  “中国西汉张骞、唐代玄奘、明代陈诚都到访过乌兹别克斯坦,在塔什干、撒马尔罕、纳沃伊等名城留下了来自东方的足迹。”——摘自2022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携手开创中乌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亚时曾先后多次提及明代江西先贤陈诚,赞扬他为中国与中亚各国文明交流、睦邻友好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冰山上刮来刺骨的寒风,踏着没膝的大雪……在天山山脉的崇山峻岭中,一队来自大明王朝的使团穿行在冰雪间。“万丈阴崖一径遥,马行人度不胜劳”,队伍中,一位夹杂着江右庐陵乡音的使节,面对茫茫风雪、漫漫前路,内心依然充满希望与热忱,“明朝旭日当天中,积雪消尽愁云空”。大明国力的蒸蒸日上、朝廷和平安边的美好愿望,激励着他跨越雪山冰岭、穿过瀚海荒漠,奋力向前……

  “有客西游绝域还,星轺晓度铁门关(铁门关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这位远赴中亚的江南士子,正是江西先贤——明代外交家陈诚。

  古丝绸之路,是自古以来联系东西方的主要通道。“在中亚这片广袤土地上,大唐玄奘、明朝陈诚都留下了友好足迹……”“‘绿野草铺茵,空山雪积银’,这是600多年前明代中国官员出使中亚后写下的诗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亚时曾多次提及“明代外交家”陈诚对中亚的友好访问。

  史学家谢国桢曾盛赞陈诚:“世徒知郑和之乘槎南洋,而不知陈诚之奉使西域,其功不减于和。”前苏联历史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夫则将其誉为“十五世纪最杰出的和平使者”。

  男儿志四方

  少壮宜努力

  明太祖、明成祖曾派出许多使臣出使西域,陈诚是其中最知名的一位。

  1365年,时值元末,陈诚生于江西吉水。陈氏祖籍临川,世代业儒,但其父陈同早年经商,“束书远游,南极岭海,北抵幽、燕”,致富后返回乡梓,延师教子读书。父亲“壮游数千里,览山川之奇胜、都邑之雄壮、人物之富盛”,深深影响了陈诚的人生道路。

  宋元以后,江西讲学之风盛行,有“文章节义之邦”美誉。陈诚笃于问学,1385年师从以经术闻名的江南大儒——新喻人梁寅,专攻小戴《礼记》。陈诚科举之途颇为顺达,1394年“登洪武二十七年甲戌进士”。

  明朝初兴,重视与近邻友好往来,既能扩大明朝影响,又能巩固边防、长治久安。朱元璋始设“行人司”,“职专捧节,奉使之事”,行人司官员“咸以进士为之”。

  30岁的陈诚考中进士后,奉职行人司,奉旨出差,行及各省。1396年,陈诚前往西北招抚当地部落。同年,他又赴安南(今越南),谈判解决边界领土纠纷。因谈判久拖未决,32岁的陈诚便直接致书安南国王陈日焜,引用前代典志,晓以大义。虽谈判未获成功,但这位年轻外交家以其敏锐的判断力和超凡的勇气不辱使命,获得朝廷肯定。归国后,陈诚即擢升为翰林院检讨。陈诚著有《与安南辩明丘温地界书》,并附有安南回书。1401年,陈诚又出使蒙古。这几次出使让他通晓边情,懂得尊重异域文化,逐渐成长为良使之材。

  “靖难之变”后,明王朝政局风云突变,陈诚几经起落。1403年(永乐元年),陈诚获罪发配到北平兴州屯田;两年后得以赦免回京,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正六品;旋即赴内府文渊阁修纂《永乐大典》。1411年大典书成,次年陈诚升吏部验封清吏司员外郎,从五品,时年47岁。

  这正是:“身世浮沉里,乾坤俯仰间。”

  征轺不惮远

  万里来西域

  “二十余年事汉王,几回衔命使遐荒。”洪武年间,明军西征,平定河西,兵逼哈密,威震一时,后与西域诸地政权开展了一系列和平外交。

  1410年,帖木儿帝国也一改东征明朝的外交政策,派出使节同明朝结好;随后,明朝与西域各国互派使节、开展互访。1413年,明成祖朱棣决定派遣陈诚等,率骑兵300名护送西域使臣返程。49岁的陈诚以大明使团“典书记”身份,于农历八月初一“差往西域撒马儿罕、哈烈等国护送使臣,历时三年”。

  临行时,吏部尚书兼国史总裁王直称赞陈诚:“盖一举目之间,可以明见万里之外。”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胡广鼓励陈诚“考其山川,著其风俗,察其好尚,详其居处,观其服食”,归来后可作为查证旧史传记、纠正谬误、纂修国史的资料。

  撒马儿罕(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等,是中亚名城,为“丝绸之路”大动脉上的贸易交汇点。使团取道哈密、土尔番、崖儿城、盐泽等,两度翻越天山山脉,遍访中亚诸城,最终抵达帖木儿帝国都城哈烈,开展友好外交往来。

  “朝离酒泉郡,暮宿嘉峪山。”嘉峪关外“沙碛茫然”,1414年正月十三,使团由肃州(今甘肃酒泉)出发,并在“一大溪”“北岸祭西域应祀之神”。一路四望空旷,并无水草,戈壁黑石磷磷。“漠漠平沙连断碛,人烟草木无纤须”,使团西行穿过沙漠,“凿冰煮水,以饮人马”。

  二月初九,使团抵达哈密,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灵风景星争快睹,壶浆箪食笑相迎”。哈密城“居平川中”,“为西北诸胡往来之冲要”“蒙古、回鹘杂处于此”。

  这正是:“万里迢迢去乡国”“离家已是秋复春”。

  乃穷绝域

  乃扣边城

  “火州、土尔番、鲁陈三处,民风土俗大概相同。”1414年三月初一,使团途经火焰山、流沙河和鲁陈城等地,抵达火州城;初五又至土尔番城(今新疆吐鲁番)。

  据陈诚记录,火焰山是“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流沙河畔是“桃李花开日载阳,流沙河浅水如汤”。前往鲁陈城,途经大沙漠,“无有水草”,当地人谓之“瀚海”。鲁陈城是古柳中县,气候和暖,人民纯朴,盛产一种“小葡萄甜而无核”,“土产棉花,能为布而纰薄”。

  “路出榆关几十程,诏书今到土番城。”土尔番“天气多暖少寒,鲜雨雪”,土宜麻黍,多葡萄,畜羊马,“城西三十里有小城,居水崖上,名崖儿城,则故交河县治”。崖儿城之西南为产石盐的盐泽城。

  别失八里(东察合台汗国)“不建城郭宫室,居无定向,惟顺天时,逐水草牧羊马以度岁月”。在崖儿城,使团打听到其国主马哈木在“山南”。使团于是分为两支:一队向北,一队西行。

  陈诚在西行分支,三月二十八日“入山峡中,沿石涧西行”,翻越天山“打班”(即达坂,山顶隘口)。途中艰险异常,“山高雪深,人马迷途”,“荒原野径空寂寞,千峰万岭高崔嵬”,一众人马“肌肤冻裂手足皱”。

  翻越天山后,四月十五日使团抵达孔葛思河畔(今新疆伊犁河上游支流巩乃斯河),进入草木丰茂的伊犁河谷,遇到前来迎接的使节。

  “喜见牛马成部落”“坐拥氍毹锦帐春”,在伊犁河谷,使团终于见到别失八里国主马哈木。“单于喜色溢眉端”“殷勤且慰皇华使”,马哈木极为高兴,对明朝使团以礼相待:“握手相亲施揖让,低头重译问平安。”使团在此停留13天。

  这正是:“征途荒僻正愁人,忽见遐方五月春。”

  化日丽天中

  仁风周八极

  五月初,使团继续西行,渡衣烈河(今新疆伊犁河)而南。此时,使团北支也抵达河北岸。陈诚等人派出一名担任百户的哈三携带沿途所得良马返回北京。两支队伍继续分别前行。使团西支由阿力马力(今新疆霍城)口子出,途经今哈萨克斯坦的克根市一带,再度翻越天山山脉。一路“层冰结深崖,极冷无昕夕”“峰连剑阔迷云栈,水注银河喷雪涛”,使团由今哈萨克斯坦进入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六月初,使团抵达亦息渴儿湖畔(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平川地,有一海子,南北约百里,东西一望不尽”。随后,使团沿湖西行,复向北穿行天山隘口,“险径崎岖出万山,孤城突兀白云间”。使团进入碎叶川平原,继续西行,途经养夷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抵达塞蓝城(今哈萨克斯坦希姆肯特)。使团两支队伍在此会合。

  据陈诚记录,塞蓝城“四面俱平原,略无险要,人烟稠密,树木长茂,流水环绕,五谷繁殖”。“园瓜树果村村熟”“眼前风物近江南”,让陈诚梦到了家乡,“忽惊乡梦思难堪”。

  七月初,使团向西南行进,遇到撒马儿罕派出前来迎接的使节。随后,使团行至达什干(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桑麻禾黍连阡陌,鸡犬牛羊混几家”,达什干同样很富庶,“土宜五谷,居民稠密,负载多任牛车”。

  七月中旬,使团向南行,至沙鹿黑叶(今塔什干以南,遗址在锡尔河畔),并派出使节向该城首领送去明朝的赐品。二十一日,使团抵达撒马儿罕,并停留10日。据陈诚记录,撒马儿罕繁荣富庶,“人物秀美,工巧多能”“城内人烟居多,街巷纵横,店肆稠密,西南番客多聚于此……交易亦用银钱,皆本国自造”。

  撒马儿罕曾是帖木儿帝国首都。帖木儿死后,帝国陷入混乱。1409年前后,以哈烈为根据地的帖木儿第四子沙哈鲁成为国君,采取与明朝结好政策,开展互访。陈诚所在的明朝使团肩负结好使命,遍访西域,广受欢迎,“旌节所临,悉皆壶浆箪食,迎劳唯勤”。帖木儿帝国与明王朝由此进入两国关系最为密切、贸易往来最为频繁的一个时期。

  这正是:“行穷险道出平川,又是遐方一境天。”

  异俗殊风多历览

  襟怀不下汉张骞

  “五里十里无程期,远山近山相参差。”离开撒马儿罕后,使团继续向南,朝哈烈城进发。八月初,使团抵达帖木儿出生地渴石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沙赫里萨布兹);由渴石城向南,越过铁门关,继续行至阿木河畔(今阿姆河)的迭里迷(今乌兹别克斯坦铁尔梅兹)。

  据陈诚记录,迭里迷“城临阿木河之东岸,依水崖而立……城之内外,居民数百家,滋畜繁息”。正值中秋,阿姆河畔,一轮圆月,引发陈诚浓浓的思乡之情,“身在异乡为异客,眼看胡月照胡天”“忽忆故园归去路,梦魂今夕过祈连”。祈连,即祁连山。

  八月十八日,渡过阿姆河后,使团进入今阿富汗境内。沿阿姆河谷而西,途经八剌黑(今阿富汗之巴尔赫),向俺都淮城(今阿富汗之安德胡伊)进发。八剌黑是一个贸易中心、位置重要,“西南诸番商旅多聚于此城中,故番货居多。哈烈沙哈鲁分遣其子守焉”。

  “路入穷荒三万里,身离上国一周年。”从离开北京至抵达八剌黑,已整整一年时间。茫茫戈壁、皑皑雪山,山峡冰峰、激流险滩,几入人烟绝迹之地,常遇气候瞬息万变。“西行几千里,路入八剌黑”,陈诚回顾来时路,感慨万千,“天时胡不齐,荣瘁那可测”“但祈功业成,勤苦奚足惜”。

  俺都淮城富庶且处于半自治状态,陈诚发现,“城居大村中,村广百里,土田膏腴,人民繁庶”“虽为哈烈所隶,赋税止于其处头目之家”。随后,使团向西南行进,于九月十二日抵达车扯秃(今阿富汗切察克图),因等候沙哈鲁出征回来,在此停留半个月:“酋长巡边久未回,暂留宾从此追陪”。

  “征骑经年别玉京,今晨喜见极边城。”使团继续向西南行进,闰九月十四日,自离开肃州后,经过9个月艰苦的长途跋涉,抵达帖木儿帝国国君沙哈鲁的驻地哈烈城。见到沙哈鲁,陈诚观察到,哈烈国主“衣窄袖衣及贯头衫,戴小罩刺帽,以白布缠头,髡发后鬈”,“国人皆尊称之曰锁鲁檩(今译苏丹)……犹华言君上之尊号也”。

  使团受到沙哈鲁的热情接待,双方开展友好外交活动,“中使传宣持玉节,远人置酒满金壶”“才读大明天子诏,一声欢呼动春雷”。两国结好,带来和平,造福百姓,“从此万方归德化,无劳征伐定三边”。

  这正是:“定远成功心事苦,中郎仗节鬓毛斑。”

  故国三年别

  遐方万里还

  哈烈国“屋舍皆垒以砖石”,房顶“皆不用瓦”。当地多风,除水磨外,“间有风磨”“城市人家少见炊璺,饮食买于店铺”……陈诚在其所著《西域番国志》中,“哈烈”条目居第一,篇幅占全书近一半,详细记录了当时中亚地区特别是哈烈一带的情况,涵盖当地物产、风俗、贸易、文化和宗教等内容,成为后世史家研究明朝初期西域诸国的重要史料。

  广结友好、和平固边,是明朝使团这次出访的目标,顺天时、通人和。使团途经16个西域国家和地区,遍访西域诸城国主,受到热烈欢迎和优厚款待,产生了很大影响。每到一处,陈诚处处以礼为先、以友好为重,举止得体,言行把握分寸,踏实稳重。即使面对困难,他以报国建功之志来鞭策自己、激励同僚。陈诚将肃州至哈烈的行程,以日记形式写就《西域行程记》。

  使团归国时,哈烈、失剌思(今伊朗设拉子)、俺都淮、撒马儿罕和今新疆的火州、吐鲁番等地首领均遣使随团同行,向明朝入贡,并于1415年抵达北京。史称:当时“站驿相通,道路无壅,远国之人咸得其济”,丝绸之路古道上再现商旅相望于途、使节络绎不绝的盛况。

  按照惯例,陈诚后又连续两次出使西域,均圆满完成使命,直至61岁回到原籍江西吉水老家。1458年,陈诚去世,“寿九十三”。

  在吉水县阜田镇陈家村,生长着一棵本地罕见的柰树,挺拔耸立、枝繁叶茂。归乡第三年,陈诚写信给好友、当朝宰相杨士奇,信里说:“老臣无金以遗后,仅有柰一株,昔年使西所得者,今成林矣,幸为我记之。”

  “陈君子鲁甫奉简命,出使绝域。”“君所历十有余国,跋涉三万余里,风波险阻,靡不备尝,卒能不辱而归,非克忍克耐之明验哉。”宣德四年,杨士奇作《柰园记》赞叹道,“盖柰之为言,耐也。凡处大事者必忍耐,乃克有济”“君三出玉关,毫无染指”“独有取于柰者”“欲后之子孙若睹其树,因思其义,务崇忍耐之风,毋蹈躁戾之习。斯以之济大事有余裕矣”。

  这正是:“今人好踵前人迹,共著芳名宇宙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赣”出新答卷
   第08版:民生
   第09版:聚焦
   第10版:赣州观察
   第11版:专题
   第12版:品鉴
夜游博物馆 感受奇妙夜
从江西走出的明代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