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客不收礼、嫁女低彩礼……来到石城的人都说石城人“实诚”,石城人也常以“我家在石城,我是实诚人”为自豪。
石城县是千年古县,自古以来以“实诚”成名。近年来,石城县大力弘扬“实诚”文化,形成“实诚”导向,凝聚“实诚”共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先后摘下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卫生县城等18张“国字号”名片,连续8年获评赣州市高质量发展(科学发展)先进县,一座富裕美丽温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石城正徐徐拉开大幕。
实在淳朴——刻在骨子里的底蕴
实在淳朴,这是千百年来刻在石城人骨子里的底蕴。
北宋时期的石城人温革,是客家私人办学先驱。1036年,温革回乡后没有因为家底丰厚而贪图享受,反而尽捐钱财,在家乡柏林堂下兴建讲学堂。由于他所教学生人才辈出,名震朝野,被宋仁宗下旨要求入京面圣,并赐为“进士”,册封为“大儒”。另有北宋宰相陈恕,因整顿吏治刚正无私而受到上级的肯定和百姓的称赞。陈恕病重期间,宋真宗亲自安排太医为其诊治。尽管受到恩宠,但陈恕生前立下遗嘱,要求“丧事从简,子孙不准恃恩骄纵。”
战争年代,实在的石城人为革命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和牺牲。苏区时期,仅13.6万人的石城就有3.3万人参加革命。当时,全县筹集粮食8.28万担、捐稻谷4.46万担、捐军鞋2.16万双。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石城人的骨子里都流淌着实在淳朴的血液。进入新时代,石城延续这份实在淳朴,率先拉开了移风易俗大幕,去除人情往来之间的利益瓜葛,在全国最早吹响了“请客不收礼”的文明新风。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这一文明新风已经实现全县全领域全人员全覆盖。
石城县在请客不收礼的基础上,又彻底革除陋习,树立文明新风。该县打造了屏山镇长溪村移风易俗、琴江镇建上村丧事简办、钢琴小镇婚事新办等改革示范点,分“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两条线同步推进移风易俗改革,通过部门联合推动、干部示范带动、村规民约促动等方式,带动全县树立文明新风。目前,石城男青年的结婚彩礼普遍低于周边县市,而且大多数以现金或嫁妆的形式返还男方,大大减轻了新人的经济负担。丧事仪式由原来的50多项精简到8项以内,丧事操办时间由原来的5至7天缩减到1至2天,丧葬费用由原来的七八万元降到一两万元。
“这些陋习的革除,不仅是新时代文明新风的要求,更是石城人实在淳朴的秉性的体现。”石城县民政局副局长赖华表示。
实诚温暖——初心使命的坚守
九十多年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石城浴血奋战,全县2.3万人为革命牺牲宝贵的生命。他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只因为心中牢记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九十多年后,石城依然把初心使命牢牢记在心里、扛在肩上、落在实处,用实诚温暖的服务描绘了一个大大的“民”字。
石城县琴江镇沔坊村的张某因心脏病花费42.43万元,经医疗报销后个人实际支付22.99万元,她因为参加了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再获赔付14.02万元,自付比例下降33个百分点,极大减轻了经济负担。张某是石城县众多切身感受到务实温暖民生“大礼包”的群众之一。
该县始终坚定“财政再困难,也要保障民生”的决心,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用政府的紧日子换取老百姓的好日子。2012至2021年,13项民生支出从8.5亿元增长到26.52亿元,总支出183.87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从62.8%提升至87.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13年以来投入17.36亿元实施扶贫项目7810个,2019年实现提前高质量脱贫。最漂亮的房子在学校,近十年来,该县累计投入校建资金19.93亿元,教学环境日益改善,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实现“八连增”;最温馨的环境是医院,累计实施卫生项目140余个投资共5.2亿元,全县卫生医疗用房面积由9.9万平方米增长到18.24万平方米。该县率先实行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切实缓解群众看病贵难题;新(扩)建十家乡镇敬老院,养老床位数增加到1856张,建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36处。
十年间,石城的变化翻天覆地。交通更加便捷,创业就业更具活力,水电网更加稳定,基层治理更为完善,群众收入节节攀升。
正是这份实诚温暖,让石城处处涌动着春天般的暖流。
实干坚韧——跨越发展的追求
石城是农业小县,却被列入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
石城是旅游小县,却是全市第一个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石城是工业小县,却三次获得全市工业发展综合先进县……
石城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永不服输的石城人,秉着实干坚韧的本性,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找准发展突破口,硬是凭着多年的执着追求,创造了一项项发展奇迹。
18项国家级称号,是石城人实干坚韧的体现,是对跨越发展的追求。
石城县紧紧抓住国家农业改革试点契机,全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合作社联合社改革,进一步理顺农业发展体制机制,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潜能,让农业发展更加顺畅、更加高效。全县创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富硒产品30个,成功注册“石城白莲”等4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2021年的13731元,同比2012年增长214.1%。
2015年实施旅游强县发展战略以来,石城县围绕“精致县城、特色景区、秀美乡村、集群产业”四位一体打造“全域旅游”,举全县之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实现从小到大、从有到优的蝶变,先后建成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景区景点,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温泉之城”“国家地质公园”等8个国家级品牌。尤其是开发花海温泉、森林温泉、天沐温泉、九寨温泉等温泉群,温泉旅游产业产值将突破百亿元。
2016年确定品牌鞋服首位产业后,石城县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推动品牌运动鞋服产业从小到大、由散到聚,实现量的突破、质的飞跃。目前全县共有鞋服生产及配套企业600余家,年产成品鞋5000万双以上、服装3000万件以上,2021年全县鞋服产业产值达130亿元。
正因为这份实干坚韧,让石城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2年27.8:31.5:40.7调整为2021年19.7:29.6:50.7,农业、工业、旅游业实现换挡升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县GDP为94.78亿元,全省排位相比2012年前进4位。(邱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