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国烽烟举红旗

  □ 宋海峰

  一座镌刻着《梅岭三章》的碑石,在大余县梅岭斋坑山坡上矗立,定格下这样的历史瞬间——1936年寒冬时节,陈毅同志带着伤病隐伏在这里的草丛中,被敌人包围长达20多天。

  在九死一生之际,“元帅诗人”写下气壮山河的《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生死关头的坚定与豪迈。

  站在地跨赣粤两省的梅岭山隘口上,历史的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1934年秋,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长征前夕,中共中央成立了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央分局、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央政府办事处,领导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8省共15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掩护主力红军长征,守护党的战略支点。

  从梅岭下山,去往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的路上,我在想: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南方红军游击队是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保存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取得三年游击战争胜利的?

  答案,写在纪念馆大厅墙壁上:“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守在根据地的红军队伍和游击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争。”

  中央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后,因受“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留守红军依然集中兵力打正规战争,与占绝对优势的敌人硬拼,因而屡屡遭遇重创,情况万分危急。

  驻足在1935年2月5日、13日中共中央发来的“万万火急”的电报前,我轻轻读出一段段“万万火急”指示:“要立即改变你们的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使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适合……”

  面对敌人侵占中央苏区后的严峻形势和留守红军游击队的困难处境,项英、陈毅火速将部队分成9路突围,辗转南方8省开展分散的游击战争。

  1935年3月,项英、陈毅率红军游击队突围来到赣粤边的油山地区。从此,赣粤边成为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核心区域和指挥中心。从此,赣粤边多了一抹红色的记忆。

  1935年4月,中央分局在大余县长岭村召开“长岭会议”。会上,中央分局根据中央来电精神,制定了新的战略方针。从此,赣粤边游击区由正规战争转入游击战争,为胜利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

  一部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艰苦卓绝的斗争史,既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史诗,也是一曲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赞歌。

  “三年游击战争,是我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陈毅元帅曾深情回忆,“整年整月在山里睡,外面跑,春天雨水多,全身都是泥巴,两个多月没干过。吃的是野菜、杨梅、笋子和蛇……”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来到大余县兰溪村陈毅元帅的旧居,刘士华老人告诉我,1936年,陈毅带领红军游击队在他家不远的后山上搭棚隐蔽,雨天就住到他家二楼。那时,他母亲周三娣常冒着生命危险,提着竹篮为游击队送饭菜,还用草药为陈毅治好了历久不愈的腿伤。

  在《三女跳崖》展板前,我在追寻着那段血与火染就的红色记忆。1935年秋天,湘赣游击区女共产党员李发姑、刘瑞英、郁玉华在安全转移群众后,遭到敌人追击。三人誓死不当俘虏,毅然纵身跳下安福县千丈崖。李发姑负重伤,刘瑞英、郁玉华壮烈牺牲。

  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游击队筹粮筹款、当向导、送情报、救护安置伤病员……

  在人民群众的倾力支持下,各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以英勇不屈、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战胜了饥饿、寒冷、疾病、死亡,在崇山峻岭、千岩万壑间,夏顶酷热、冬冒严寒,昼行森林、夜宿山洞,坚持与数十倍的敌人斗争整整三年,直至最后胜利。

  每一次对英雄的仰望,都是一次唤醒初心使命的自我点名。在大余县革命烈士陵园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前,我想起了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揭示的一个“铁的必然性”——唯有“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的无畏牺牲,才能让一个民族迈出风雨兼程的脚步,才是一个政党历经磨难走向辉煌的精神密码。

  1935年3月,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负伤被俘后,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惨遭杀害前,他写下《带镣行》《移狱》等数篇感人肺腑的家书和诗篇。这些在生死关头写就的文字,是先烈留给世间的最后话语,是他们始终如一的初心,是他们坚如磐石的信仰。

  在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涌现了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共产主义信仰的瞿秋白、何叔衡、贺昌、毛泽覃等烈士。革命先烈用滚烫热血染红了党旗军旗,用牺牲奉献铸就了党魂军魂。

  坚持在南方8省15个游击区的英雄们,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避强击弱,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军事“清剿”,战胜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保存了一批革命骨干和重要武装力量,保存了党在南方的战略支点,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在纪念馆内一张已经泛黄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文稿老照片前,纪念馆馆长赵如介绍,“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烽火燃遍全国。被国民党长期封锁的红军游击队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获悉中共中央新的方针政策,随即与国民党当局开展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艰难谈判与斗争。

  凝视着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集中示意图,一段尘封已久的时空之境被缓缓打开: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共同抗日后,南方游击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分布在南方8省的游击健儿,告别曾经浴血奋战的红色土地,踏上北上抗日的征途。

  夕阳西下,我伫立于纪念馆前,思绪穿过悠悠岁月,不禁感慨,以铮铮铁骨守初心、以血肉之躯担使命。在艰苦性不亚于长征的三年游击战争岁月里,这种革命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从扬帆起航那一刻起、百年来代代相传的“遗传密码”。

  青史如镜,鉴照峥嵘岁月;初心如炬,辉映复兴之路。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题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年终策划——我的2022
   第08版:省城
   第09版:文化赣鄱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专题
   第12版:资讯
慈 樟
南国烽烟举红旗
水深处的乡愁
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