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考量春秋文学的本义

▼《政治生态变革与诗礼文化演进》 邵炳军 著 上海大学出版社

  □ 钟振振

  读完新近出版的邵炳军作品《政治生态变革与诗礼文化演进——两周之际“二王并立”时期诗歌创作时世考论(上)》,颇多感触。

  此著历时二十二载,体大思精。作者把此著比喻为“难产儿”,笔者更愿将其视为“成熟的新生儿”。本人见证此著由原先4章15万字,扩充到如今9章67万字。此后补写的5章,不仅填补了“二王并立”政治环境下新兴诸侯国与被灭诸侯国的视角空缺,同时不离“二王并立”的时间主线,完善了“平王东迁雒邑”与“携王被晋文侯所弑”两个重要事件,分别展示了“二王并立”格局的形成与终结。

  两周之际“二王并立”政治格局的出现,是春秋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点,也是研究春秋诗歌乃至整个春秋文学的起始点。但是这一历史现象却没有引起太多《诗经》研究学者的注意,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尚未见到。而该书视角独特,从“二王并立”这一大政治格局的独特视角出发,聚焦“二王并立”特殊政治环境中的诗人及其诗歌,在考证诗人生平事迹的基础上进行诗歌作品断代研究,力图探讨春秋政治兴变与诗歌创作演化的关系,进而揭示春秋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

  两周之际,“二王并立”,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诗人的诗歌创作具有明显的政治导向性与目的性,这是政治道德教化的需要与要求。那么要探求诗歌的本义,离不开“知人论世”的方法论原则,要深入了解诗歌作品与诗人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的关系,并将作家作品放到大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中进行考量,才能对诗旨与诗本事有更准确的把握。比如对《小雅·节南山》一诗创作年代的考订,系统分析“家父”的族属、世系、地望、生活时代,通过“知人论世”对诗人创作心态与创作动机进行理性分析。

  “知人论世”又离不开严谨的训诂考据,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献史料,在广泛搜集、排比前人和今人重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廓清事实;同时,又要尽可能利用出土文物和夏、商、周三代断代工程的新材料,钩沉索隐,考订和还原文学史实,力图得出新结论。该书将“知人论世”的史学研究方法与训诂考据的文献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在充分参考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对每篇诗作的作家情况、时代背景都进行了严谨详实的考证。该书能够克服史料残缺之难,列陈材料丰富,提出新说合理,既展现出文献搜集的用心,更凸显出材料鉴定的审慎。比如,对于周大夫凡伯和卿士卫武公的生平事迹的考论便是如此。

  不论从文献功底还是理论阐发角度看,本书都是《诗经》研究与诗礼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综合
   第07版:资讯
   第08版:省城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小人物与大国重工
呈现江西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探寻工业小说创作新路径
回到真实的生产车间里
考量春秋文学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