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燕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践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的内在要求,是中国民主政治理论的重要体现,也是创新和丰富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需要从大历史观的维度厘清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逻辑。一方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创新成果。全过程人民民主,正是伴随着国家治理、战略谋划、意识形态、价值构建等多元化的政治需求产生的,其发展路径也统一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法治建设等各领域。因此,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建立在深化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基础上、以保证国家治理功能成功转型的民主。另一方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就群众基础而言,国家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将“协商民主”理念纳入决策环节,有力保障各项权力的有效运行,促进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有序开展,拉近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就实践基础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建立在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的、以实现基层社会中各种民主诉求为目标的创新实践。而基层社会的实践探索是丰富、多元且极具创造力的,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探索,又进一步为中国的民主理论提供源头活水。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实践目标。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
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叙事”,增强国际话语权。“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大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实践特色和话语品格,它不仅是党带领人民开创的人类民主政治生活的中国特色实践方式,也是党在长期探索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形成的中国民主话语表达方式。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叙事”,是增强国际话语权的现实需要,也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路径之一。对此,要进一步发扬斗争精神,跳出西方民主话语体系和逻辑陷阱,用中国特有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的民主故事。同时,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如“和合文化”“利民之用,厚民之生”“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等精髓,进一步讲透讲好中国人的世界观、政治观、人民观,阐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鲜明特征与显著优势。
完善协商民主体系,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制度保障。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当前,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尤其需要在协商民主的实践探索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要完善协商民主体系,通过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此外,通过完善协商民主体系,还能不断增进民主共识,形成科学的民主决策,在全社会形成最大公约数,充分体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人民民主真谛,在制度层面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支撑。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通过人大、政协、基层协商等平台,提升人民民主的实践治理效能。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民主实现形式新样态,通过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优势落到实处,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