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蕉在《北京日报》撰文指出,在历史的时间长轴上,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持大历史观。何为“大历史观”?惯常的解释是“着眼于中国历史的长时段,定位于世界历史的宽视野”。大历史观不仅是“看到”,更是一种“抉择”,它是在审时度势之后辨明主次、舍小取大、舍生取义。
其一,不短视。从本质上讲,大历史观的“长期”不是指具体的时段,而是事物发展的周期,是由诸多事物发展的小周期所组成的历史演进的大周期。坚持大历史观,就是要超越眼前的变化看到事物中那些不变的本质,把握历史规律。不短视,是前瞻,更是取舍。它让我们发现事物真正的价值,而那些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价值,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奋进的持久动力。
其二,不偏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我们在工作中常常会犯的错误,它在短期中、在局部中更容易被标识为“成功”,但从大历史观的视角来看,它是否“成功”要由大局来定义。在百余年奋斗中,我们党始终强调正确把握全局与局部、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强调“十根手指弹钢琴”、全国上下一盘棋,这使我们能够避免因一隅之得而致全局之失,在统筹大局中实现各得其所。因此,不偏视,是视野,更是格局。我们所熟悉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便集中体现了这一系统性的战略思维,它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并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其三,不浅视。越是复杂、长期、系统的工程,越需要通过一系列可观测的量化指标来把握发展阶段。但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中,定量指标只是衡量手段之一,不能用之替代价值和意义本身。因此,面对好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人仍怀有极强的忧患意识,不因胜利而骄傲,不因成就而懈怠,不因困难而退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不浅视,是责任,更是担当。它让我们始终保持未雨绸缪的清醒,勇敢面对新的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和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