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7日,“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开幕,地方展区江西单元,充盈着江西高校的科技创新元素:
南昌大学江风益院士团队研发的“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成为继日美之后第三个掌握蓝光LED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国家;
江西理工大学牵头研制的国内首条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工程试验线——“红轨”在兴国县竣工,这是继电磁悬浮、超导磁浮之后开辟的一种新的磁悬浮技术路线,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黄路生院士带领江西农业大学研发团队专注于生猪遗传改良与育种技术研究,推出猪全基因组育种芯片“中芯一号”,成为全国推广的主导技术,助力提升我国生猪核心种源水平,性能领先国际水平。
这是我省加快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助推“创新江西”和人才强省建设的生动体现;这是我省坚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结合起来,为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的主动担当。
同心协力 护航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良好的科研环境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关键。近年来,全省上下通过出台政策、明确举措等,全力培育科技创新的沃土。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一直重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大力推进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主动融入地方、主动服务江西发展。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措施》,全省已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推动一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实施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建设一批紧扣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设立一批研究生工作站,实施产教融合专项研究生招生计划,从高校选派一批科技人员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或科技特派员,开展高校科技服务“走园入企”专项行动等。目前,全省高校建设产业学院80所、研究生工作站312个、协同创新研究院47个、科技小院30个;聘任产业教授214名、产业导师117名、产教融合专项研究生导师276名;面向社会需求调整专业486个,其中新增专业77个、撤销专业69个、停招专业168个、限招专业7个、交叉融合专业38个、改造升级专业127个。
省科技厅着眼促进高校科技成果更好更快转化,从“政策、项目、人才、平台、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强化平台建设,搭建有利于创新创造的科研平台。我省重点在食品科学、猪遗传改良、核资源与环境、轨道交通、硅基LED、单糖化学合成、日用及工业陶瓷等领域,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其中高校占比60%。强化服务支撑,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成果转化供需的有效对接。目前,全省已建成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16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53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88家,省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7家,为高校科技成果有效对接、加快转化提供有利条件。
省工信厅从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出发,以实施创新项目为抓手,着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创新成果转化。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链,分别研究制定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明晰产业创新路线和应用转化路线。依托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全省共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产业技术研究院16家、企业技术中心646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6家,以及一批“双创”载体,有力地聚集产业技术创新资源,促进创新成果对接转化。
省委人才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商务厅、省国资委、省科协等部门,以及各地各单位握指成拳、共同发力,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奋发进取 助力经济发展
近年来,全省教育系统特别是各高校立足科技创新,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创造发展新机遇、打造发展新引擎,真抓实干、勇于开拓,以科技创新助力江西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科技创新支撑力量迈上新台阶。两年来,我省高校在人才队伍、学科、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步。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加速汇聚,新增两院院士2名,培养和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1名,引进博士近2000名,高校科技研究人员达到3.8万人。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高水平学科不断增加,顶级学科实现突破,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实现顶级学科零的突破;ESI世界排名前1%学科由19个增加到3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由47个增加到60个,并新增专业学位博士点5个。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成功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新增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纳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管理;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实现零的突破;各类国家级平台达15个。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两年来,江西高校承担的研究项目层次、产出的科研成果质量,均有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高校获2021年度江西省自然科学奖总数的93%;两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自科基金等1964项,直接经费超10亿元;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快速增长,比2020年增长128%,达8800余件;2021年江西省十大科技成果中,由高校牵头完成的占5项。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产出超级稻新品种、益生菌发酵果蔬技术、薄膜光伏技术、中药制剂技术、固废中金属高值化回收技术、退役电池拆解及回收利用等一大批有重大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获教育部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其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共226项。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重要成效。不断增强成果转化服务,畅通转移转化渠道。新增一批转移转化机构,省级及以上大学科技园、转移转化基地达33个;推广成果转化网络服务平台,促成校企合作项目1000多个。2022年,我省高校输出的技术合同成交数达3472项,同比增长62.2%,技术合同成交额43.43亿元,同比增长45.5%。其中,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数实现翻番。
各展所长 逐梦科技蓝海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近年来,全省高校紧盯市场需求,紧扣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链,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取得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成就。
江西师范大学开发新型高品质淡水鱼蛋白胶,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30亿元。东华理工大学与中广核贝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集装箱、车辆成像检查系统等装备实现批量化销售,年销售额超5亿元。研发的核辐射探测成套仪器设备,广泛应用于海关、出入境口岸、环保、地震等多个重要领域。华东交通大学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为出发点与原动力,不断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级,成果在南昌红谷隧道、昌景黄高速铁路、艾溪湖隧道、九龙湖过江大桥、武吉高速九岭山隧道等重大工程中应用。南昌工程学院以科研项目、成果推广为抓手,从种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工厂化繁殖、矮林培育到精油产品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开展研发,推动形成香料全产业链。
江西财经大学2020年9月成立虚拟现实(VR)现代产业学院,实施教育链、创新链和产业链“三链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助力我省建设世界VR产业高地。南昌航空大学成立国内合作与联络处、省情教育中心、军民融合与航空发展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院等机构,助力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九江学院坚持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先后组建成立有机硅新材料、现代文旅、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四个现代产业学院。新余学院组建“工博士”服务团,先后选派32名博士到企业开展帮扶,助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探索高校科技人才服务地方发展新模式。
全省各高校、科研人员紧盯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结合专业学科及人才优势,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上久久为功,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科技、智力、人才支撑。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科教融汇促发展 人才赋能向未来”为主题的江西高校第四届科技成果对接会如期举行,必将吹响全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嘹亮号角,掀起把江西建设成中部地区重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热潮。
骆 辉/文 (本版图片由各高校党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