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钟秋兰
4月6日,2023全省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在南昌召开,为2023年艺术创作划重点、总动员;同日晚,第八届江西艺术节优秀成果展演举行,戏剧、音乐、舞蹈、说唱……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为大众献上一场华丽的文化盛宴。回顾与展望,我省文艺工作者一往无前,干劲十足。
总结:艺术节异彩纷呈
意气风发、继往开来。一日两会,正是为了表彰先进,更好探索新的一年如何干。从第八届艺术节展演成果看,我省文艺工作者守正创新,推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体现赣鄱风韵、讲好江西故事的优秀文艺作品。
在戏剧方面,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创排的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代表了我省当前舞台艺术的最高水准,斩获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主演杨俊获第十七届“文华表演奖”,被专家盛赞为“无愧于当下红色题材的高光突破”;省赣剧院创排的青春版·赣剧《红楼梦》,以独特的构思再现文学经典,一经亮相便“出圈”绽放;南昌市文化艺术中心复排的南昌采茶戏《南瓜记》,地域特色浓郁,让传统“老戏”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在音乐、舞蹈等方面,涌现了原创音乐《你笑起来真好看》《这里是红军的老家》《青春期愿》,舞蹈《心底的爱》《乡戏》《跟着你到天边》等一批优秀作品。
回顾第八届江西艺术节,可看到“文化发展为人民,文化成果人民共享”的轨迹。本次艺术节加大了惠民举措,所有展演、展览、讲座活动,均以公益免费参加为主,有效吸引了广大群众走进剧场、走进展览馆、走进艺术节现场,接受艺术熏陶。“江山壮丽 大美赣鄱”主题美术书法摄影创作展、“峥嵘印迹——纪念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5周年全国版画作品展”期间,平均每天都有近千人观展。
一代演员吸引一代观众,一代观众造就、滋养一代演员。一大批中青年艺术人才成长起来了。担纲青春版·赣剧《红楼梦》“十二金钗”角色的全部都是省赣剧院的青年演员,不少还是“赣七班”毕业不久的学员,平均年龄只有25岁;他们在舞台上的表现可圈可点,尤其是林黛玉的扮演者朱莹莹更为抢眼,其生动的表演、扎实的功底,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好评,个人也入选了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还有抚州市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复排的采茶戏《白蛇传》,全体演员和现场伴奏乐队人员平均年龄19岁,均出自抚州市政府委托抚州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地方戏曲专业班,其中,白蛇扮演者周芷倩凭借唱念做打的精湛技艺,“圈粉”了众多青年观众。
展望:2023年艺术创作这么干
乘势而上、勇毅前行。第八届江西艺术节时间跨度长、形式好看、内容丰富,让观众感受到新时代我省艺术创作的百花齐放。进入2023年,江西艺术创作怎么干?“划重点,高质量发展是关键。”“接下来,要打造一批有站位、有温度、有创新、有赣味的文化艺术精品,用独具江西特色、江西风格、江西气派的文艺作品唱响‘风景独好’江西品牌。”省文旅厅负责人表示。
全省艺术创作工作会议提出,“以实施文艺精品创作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持续加大创作扶持、整合创作力量,实施创作名曲、编排名剧、推出名作、选树名家‘四名工程’”。即每年创作一首艺术歌曲和一首流行歌曲,在旅发大会首发,为江西留下名曲;每年推出一部经典舞台剧目,为时代打造好剧;每年推出一批优秀展览,创作一批优秀作品,为时代留下名作;让江西涌现出更多的时代艺术名家。
为此,全省艺术创作战线加紧梳理艺术资源,摸清家底,建立全省优秀艺术资源库,保存濒危剧种数字资源,搭建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实现院团之间、美术馆之间馆藏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艺术资源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在文化溯源上,聚焦“江西画派”“江西戏曲”,研究其渊源、传承和发展,形成研究成果,推出艺术精品,打造品牌;在资源普查上,建立全省美术馆、画院、文艺院团、剧场信息库、美术藏品库、优秀剧目库、艺术人才库等,并推动省美术馆数字化建设,助力舞台艺术业态创新和剧场数字化升级,促进优秀作品网络传播。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3月以来,我省不断加强文旅产品供给,艺术创作有声有色,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入选文旅部“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并在中央歌剧院连续展演两场;《峥嵘印迹——红色经典全国版画作品展》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接下来,全省还将实施艺术大交流大比拼,进一步完善基金支持机制、艺术评价机制、人才培育机制和艺术作品宣传推介机制,让江西艺术更好地走出江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