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迪云 王玉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四个必须”重要原则,阐述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江西高质量发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
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统一性
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具有高效性、韧性、公平性、可持续性和安全性等特点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由此刻画了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意蕴。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引领和价值指引;另一方面,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承载和托起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统一于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事业之中。当代中国正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发展阶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我们党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从“转向高质量发展”,到“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再到“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彰显了高质量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和全程,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重要支撑,为应对风险挑战筑牢重要保障。
高质量发展推动赣鄱大地展现生动画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区域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承载空间和有效支撑。江西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了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的方向路径,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西画卷。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西实践,努力探索体现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西特点的现代化建设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新突破新作为,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赣鄱大地的伟大实践。
一是创新动力持续增强。国家级创新中心和平台加快聚集,多个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有效组建,南昌、赣州、上饶等城市创新成效显著。二是协调发展紧密有序。“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入选多个国家级区域城乡协同发展示范区、试验区。三是绿色转型步伐稳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全省生态质量位居全国前列,绿色发展成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四是开放发展更加积极。内陆开放格局的打造初见成效,世界VR产业大会等国际性活动成功举办,营商环境显著优化,市场活力更大激发。五是共享发展扎实有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完善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住房、文化等各领域保障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以新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西实践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四个必须”重要原则,以高质量发展的新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西实践。
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把握、衡量、推动发展。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高效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扎实推进数字基建。以融合共进为路径,提升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能级,增强中心城市竞争力和县城承载力,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高质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筑牢绿色屏障,强化污染治理,畅通转化通道,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高质量为追求。打造产业链链长制升级版,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构建多元产业链,着力提升产业体系或产业链的聚集度、综合竞争力、创新引领力和平台承载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各地增强质量意识,积极支持在确保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把当地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确保产品质量、信誉和口碑。坚持系统观念,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
坚持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构建内陆开放新格局,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高水平建设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国家试验区。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和完善开放合作的平台、渠道与协调机制。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要从“发展竞争”逐步转向“平等竞争”,打破行政壁垒和区划界限,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发展要素自由流通。
坚持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以优质均衡为目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高品质服务供给,增进人民福祉,着力解决就业岗位、托幼园位、上学座位、医疗床位、养老点位、停车车位、如厕厕位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同时,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强化现代水利设施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支撑基础。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