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选手正在一丝不苟地修复文物

  □ 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毛江凡

  每一块瓷片的背后,都有一个陶瓷完整的前生;每一件被修复的古陶瓷身上,都写着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在文物修复师的眼里,用巧手让一件件残碎的古代陶瓷重新完整复合,就是与过往的一位位工匠大师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4月17日,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举行的2023江西省陶瓷文物修复职业技能竞赛,讲述了一个个修复师与瓷片相互奔赴、成就与对话的故事。当天,来自全省20个单位、共计54名选手参与了此次竞赛。

  以文物修复师为主体的文物修复技能人才,是保护珍贵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2023江西省陶瓷文物修复职业技能竞赛选择在瓷都景德镇举办,有助于培养、造就适应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技能人才,致力于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保护修复技艺等工作,同时还能以此为契机,推动全省文物修复人才在互学互鉴中传承匠心、精进技能。

  据悉,此次竞赛内容由理论考试和修复实操组成,理论考试内容包含陶瓷历史、陶瓷文物保护等基础知识,修复实操包含修复、修复方案和档案的撰写。竞赛不仅考验参赛选手对古陶瓷及陶瓷文物修复、展陈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求选手根据实际情况,现场独立完成器物考古修复与展陈修复工作。

  经过激烈角逐,有9名选手进入决赛,而他们修复实操的对象,是真正的文物。比赛正式开始,选手们全情投入,精心而作,清洗、辨识、拼接、补配、打磨……在裁判的见证下,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得以恢复原貌,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最终,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的选手郝国江获得一等奖;抚州市博物馆的李子鹏等8名选手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

  郝国江告诉记者,实操决赛,要求参赛选手修复的是明代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明成化青花宫碗,需要竞赛选手在3个小时内完成宫碗外壁的纹饰补绘及仿釉工作,使器物达到展示修复的标准,而此文物由30余片残片粘接而成,破损严重且有多处缺失。面对此类文物,不单单是考验修复师的技术,更是考验修复师对文物保护修复的认知和理念。

  竞赛中,郝国江本着原真性的原则,没有对拼接的冲线进行遮盖,保留了文物的原有信息,纹饰补绘时本着最小干预的原则,只在缺失部位进行了纹饰的补绘,没有做大面积的遮盖。“即使是比赛也不能炫技,我们的使命是保护好文物,将其原貌展示出来,让它们真正地‘活’起来。”郝国江说。

  4月18日上午9时,竞赛闭幕式及颁奖仪式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举行,裁判长还当场对参赛选手的表现予以精彩点评。参赛选手纷纷表示,文物保护与修复永远在路上,自己将竭尽所能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群众,让文物更好地“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将“明心志,磨艺精”的文保工作精神代代相传。

  “近年来,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进一步激发了文保工作者对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深入探索热情,促使更多有志青年走上文物保护与修复之路。”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认为,陶瓷文物修复职业技能竞赛,使大批新生的文保工作力量得以涌现,他们乐于坐暖文物修复的冷板凳,刻苦锤炼修复技艺,努力提升文物保护研究能力,以良好的状态和风貌,传承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投身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省城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国家植物园的“江西密码”
让文物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