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欣
2022年江西作为全国八个省市之一获邀参加在加拿大举行的COP1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第二阶段会议,向世界宣传绿色生态江西经验;举办2023年六五环境日省级主场活动、第六届世界绿色发展投资贸易博览会……一场场活动都在向世人展示着江西绿色生态之美,一幅幅蓝天白云、岸绿水清、鸟飞鱼跃的美丽江西画卷徐徐展开。
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工作,在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见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初秋时节,漫步在南昌高新区鱼尾洲公园,纵横交错的滨水栈道,池杉披上“翠绿外衣”,与水面交相辉映,仿佛置身“漂浮的水上森林”,吸引人们纷至沓来。家住附近的市民刘新感慨道:“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污水超标、气味难闻的废弃鱼塘。现在环境美了、空气好了,我每天都来这边散步。”
鱼尾洲公园的成功改造,得益于当地对生态系统治理的探索,更是我省不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一个具体体现。近年来,我省围绕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提升攻坚战,努力让良好的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建立以细颗粒物、臭氧“双控双减”为核心,兼顾温室气体的大气多污染物协同减排防控体系;统筹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利用,加强全流域系统保护治理;推动建立“查、防、控、治、评”五位一体的土壤生态环境全链条闭环监管机制……
现在,天更蓝了。今年上半年,全省优良天数比例达95.3%,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两项指标多年稳定保持中部六省第一。水更清了,1至7月,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7%,优于“十四五”国家目标任务1.5个百分点,长江干流10个断面和赣江干流33个断面继续稳定保持Ⅱ类水质。
地更绿了,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提前过半,基本实现有效保障。
守绿: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基石
近日,江西省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分别向4个设区市反馈了第二轮第三批省级督察情况,集中曝光8个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典型案例,受理群众举报问题736件,已基本办结。此外,第二轮第四批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已进驻南昌、九江、萍乡和上饶开展督察工作。
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大省,生态是不可触碰的底线和红线。我省用好生态环保督察这把“利剑”,强化环境监测监管执法,努力夯实生态环境保护这块基石。
督察整改方面,我省出台《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实施细则》,配套制定疑难复杂问题帮扶、督察整改正反典型案例公开等制度,形成“1+N”制度体系,挂牌督办突出问题3个、指导帮扶解决12个、报道正面典型19个。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需限期整改的49个问题,完成整改32个;交办的3435件信访件,办结3410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72个问题,已完成整改65个。
环境监测执法方面,对全省所有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及工业园区下游等重点地表水断面开展22项有机物、10项重金属共32项有毒有害指标的加密专项监测,深入开展长江江西段及赣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行动等,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交叉执法检查,组织4轮全省跨区域交叉执法,严厉打击涉废气、废水、危废、在线监控等领域环境违法行为。截至今年8月,立案处罚环境行政案件910起,处罚金额1.13亿元。
增绿: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优势
现在的江西,开窗见绿,推门即景:长江江豚时隔40余年再次溯江而上嬉水赣江扬子洲水域,许久未见的鳤鱼、大黄花虾脊兰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再次出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孕育勃勃生机,全球98%以上的白鹤、95%以上的东方白鹳等候鸟在鄱阳湖越冬。鄱阳湖长江江豚数量492头、占全国江豚数量“半壁江山”。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我们不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优势,一系列政策措施紧锣密鼓推行。
——坚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协调机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筑牢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联席会议制度,江西长江河豚保护案例入选2022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
——加大生态环境修复力度。开展“绿盾2023”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进一步清理各类保护区存量问题,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
——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为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载体,我省持续畅通“两山”转化途径,累计创建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8个、居全国第四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4个、居全国第七位。赣粤两地签订第三轮东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逐步从单纯水质补偿转到对生态产品存量维护和增量提升的补偿。
环境好不好,百姓最有发言权。全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从2017年的83.6%上升到2021年的90.67%,提高7.0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