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花俏

羽毛画《悠然嬉戏》
竹衣工艺品《龙腾盛世》 温 凡 摄
印章《锦溪》 周 颖 摄
赣绣作品《莲》

  赣鄱大地上,民间文艺山花烂漫。那一朵朵贴着土地生长的文艺之花,以真善美为美学种子,被人们共同浇灌,盛开乡野。花香弥漫,抚慰着乡土上的我们——

  匠心竹衣

  □ 温 凡

  当雕刻工艺遇见山野竹衣,会碰撞出怎样的神奇呢?

  一位匠人,原本只是在耳濡目染中捏着泥人长大、辗转多地在人间烟火里谋生的普通人。如今,他以一颗对民间艺术执著热爱的真心,给山野间最平常的物件赋予了全新的意味,发生脱胎换骨的蜕变。

  一片竹衣,原本只是在山野间裹挟着竹体拔节生长、待到竹体成熟后脱落地面化为泥土的寻常物件。如今,它披在腾龙模具上惊涛拍浪,它披在孔雀模具上翩翩起舞,它披在雄鹰模具上气冲云霄。

  乐安竹衣工艺,这是一场源于自然艺术灵感的精彩呈现。

  只有遇见,才能造化。

  陈亮的匠心

  陈亮出生于一个雕匠世家。

  陈家从事雕刻技艺最早的文字记录可以从家谱中找到,生于清道光十五年的陈瑞钰有一栏“善雕刻笋壳为料做祭祀物”的职业备注,之后代代均标注为“雕匠”。传到陈亮一脉,已经是第五代了。

  陈亮的雕刻记忆是从捏泥巴开始的。起初倾心于父亲手中出神入化的雕刻刀,父亲却甩给他一坨泥巴,随手捏出各种造型的小动物,让儿子照着学,看着把泥巴捏出了几分模样,才开始教绘画、雕刻。

  乐安县家具厂烫画师、县工艺美术厂研究开发室主任、自主创业开办广告装修公司……除了刚参加工作时短暂当过一年营业员,陈亮的人生轨迹始终没有离开雕刻技艺。在他命运里还镌刻了两个深深的印记:赴上海工艺美术学校进修时打开了广博浩瀚的美术世界之窗,与女友共同赶制竹衣工艺品凑齐彩礼娶得佳人归。

  2018年,“竹衣工艺”“木板烫画”“才子玉雕”三项技艺同时被列入乐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竹衣工艺”被列入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一种竹衣工艺品的制作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祖先们在繁衍生存过程中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符号和历史烙印,承载着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有责任做好弘扬与传承。”如今,身为三项非遗文化传承人的陈亮把广告公司交给了外甥打理,自己则一门心思从事竹衣工艺的创作研究。

  一门手艺,一颗匠心,一份坚守。

  兜兜转转,雕匠陈亮和乐安竹衣工艺的故事,或许这才刚刚开始。

  竹衣的造化

  一件优秀的竹衣艺术作品,首先要有一片好竹衣。

  竹衣也叫竹壳、笋壳、竹笋壳,是竹笋的外层薄皮。乐安竹衣工艺以韧性良好的毛竹外壳为原料,或通过剪裁、拼接形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或雕刻勾勒成生动传神的版画,作品须显出创作物体本身气势、气韵和意境。由此,对于选材非常讲究。

  每年四五月份,是上山采集竹衣的季节。

  这个季节的竹笋已经成熟,完成了保护使命自行脱落的竹衣便成了匠人首选。选材的部位很有讲究,必须是2.5米以上5米以下的毛竹竹衣,太低了竹衣宽度不够,太高了面积又偏小,铺展开来宽度能达到四五十厘米的就属于上好佳品了。

  乐安位于我省中部腹地,是全国商品木竹基地县和江西省重点林业县,境内丰富的毛竹、竹笋资源为乐安竹衣工艺制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

  搜集的竹衣,经过清洗、去毛、蒸煮、杀菌、消毒、烘干、压平、整形等多重工序,成为可以保存的原材料,供全年创作使用。

  原材料的采集只是初始。创作一件竹衣作品,还需要构思设计,再经过定模型、剪片、绘型、雕刻、打磨、定型、上光、配底座等十多道复杂的工序。一条盘旋的腾龙,仅身上的鳞片就要用到2.6万余片剪裁成指甲大小的竹衣,历时一个多月。

  在陈亮的乐安竹衣工作室,随手拿起一件雄鹰展翅作品,可以发现每一片羽毛的搭配,都是根据鹰本身的羽毛变化选用的相符竹衣原料。在黏合的过程中,需要按照鹰体不同部位的弧度选取相应纹理走向的竹衣。最终,竹衣外层花纹与鹰体羽毛花纹达到高度匹配,真假难辨。

  原本自然脱落后腐烂于山间的竹衣,经过匠人的巧手,变成一件件活灵活现的工艺品。

  “早先的竹衣制品用来祭奠或祈福。如今的竹衣工艺品侧重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因为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陈亮的语气里,能够听出一种自豪。

  让老手艺焕发新生命,让文化创造新价值。这是竹衣的造化,也是民间文艺传承的意义所在。

  纤纤禽羽入画来

  □ 凌 瀚

  张林发的羽毛画工作室略显老旧和简陋,但四面墙上却是大有看头——那上面全是他的作品。他先领着笔者远远地看,然后取下来一张一张仔细看:“看着像是国画吧?可是你仔细看,它们有禽羽的质感,还真是不一样呢。”他指着一张《高瞻远瞩》,一只雄鹰挺立在一棵松枝上,整个画面透着一股苍劲和冷峭之感。老鹰背上是用不同颜色的羽毛一片一片层层堆叠出来的效果,不仅体现了光影和色彩的变化,还体现了雕塑般的立体感。“光鹰头到鹰尾部分就贴了上千片呢。”他又让我们看画面上的松针,根根凌厉,“翅羽上的鸭毛一边比较硬一边比较软,我就取那硬的那边剪成一小段一小段,轻轻地搓,就出来了效果……”他又抱来一幅《悠游图》,画面上五只虾,活灵活现地悠游着。“你看这幅画画面简洁,设色也不复杂,可是颜色深浅之间的过渡可不好掌握呢。”

  算起来,张林发跟羽毛画打了快40年交道。他从小爱画画,有底子,第一份工作是在老家湖北省黄梅县的工艺美术厂做秸秆和棉花的贴画。1984年,共青城要成立一个废弃羽毛再利用车间,于是,张林发来到了这里,开始做羽毛画。

  虽然羽毛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拼贴羽毛画的装饰品,但是,并没有关于羽毛画工艺的记载。张林发踏入这个领域时,一片茫然。打听到共青城有一位叫胡升治的老人年轻时曾用羽毛拼成大雁、鹭鸟、蝴蝶、兰花之类的简单羽毛画,于是,他拜胡升治老人为师,从简单的、小幅的蝴蝶、小鸟开始学习。

  羽毛入画首先要解决材料的清洁和防腐、防虫问题,而且要保证羽毛的形状、质地、颜色和光泽都不受影响。用开水蒸烫、用84消毒液泡……张林发花了4年的时间,不断地试,不断地改,终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材料处理工艺。那几年当中,张林发的羽毛画技艺也不断提升。他和同事们创作了一幅80厘米×40厘米的《松鹰图》,被共青城最好的宾馆选中,挂进了贵宾厅。这对他是一个不小的鼓励。之后,他又陆续创作出了《竹》《迎客松》《庐山石松》《报喜》《墨虾》等作品。1986年,张林发的羽毛画作品被共青城当作城市礼品送给国际友人。

  每年11月到次年1月中旬,是禽类羽毛最丰满、最华美的季节,而这时也是共青城各家板鸭厂宰杀鸭子的季节。厂子里宰杀鸭子一般从凌晨3时到早上9时。所以,冬天里,张林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一大早到各个厂子里“逛羽毛”。“逛得多了,碰到好看的羽毛脑子里就会有画面,就会盘算,这几枝羽毛可以出现在什么样的画面里。”

  作一幅羽毛画先要选题、构思、作画稿,然后才开始粘贴。其中最耗时耗力的是选羽毛:不仅要选颜色,还要考虑粗细和质地。而最后一道工序粘贴,是最考验创作者耐心的。张林发把中国画的笔墨韵致和油画的色彩考量糅进了它的羽毛画创作当中,还汲取了剪纸的艺术风格。除了平贴之外,他借用浮雕的创作理念,创新了“浮雕贴”,使得画作更具立体感。

  40年来,张林发创作了多少羽毛画,他自己都数不清了。早期,他的创作题材集中于人物、花鸟、山水,“那时候最喜欢画的是孔雀、迎客松和仙鹤”。他翻出一堆照片给我们看:“那个时候有创作激情,但是明显艺术品质还有欠缺。”2001年,他前往天津参加了中国美协培训中心举办的一个国画培训班。回来以后,他发现自己视野更开阔了,题材更广泛了,画面也更有美感了。退休以后,他有了大把的时间,于是,2017年他再次去北京进修。

  不断地学习进修不仅仅是为了精进自己的创作,“更是为了把共青城羽毛画做大做强做成气候”。在张林发心目中,共青城是一块从事羽毛画创作的“宝地”:它是一座因鸭而兴的城市,而且紧邻珍禽王国鄱阳湖,“羽毛画应该成为共青城最具特色的艺术门类和产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张林发和他的学生们进学校、进社区,给老年人讲、给孩子们讲。他们还跟当地妇联、共青团合作举办培训班,发现、培养人才。“靠一两个人永远不可能做大做强做成气候,所以,我们要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爱上这门艺术。”

  乱花从来

  迷人眼

  □ 刘 华

  人们喜欢把民间文艺喻作烂漫山花,故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叫“山花奖”。民间文艺,乃生长在山野间的文艺,盛开在人心间的文艺,为老百姓所创造,并为老百姓乐此不疲地享受着,因而,它连接地气,贯通人脉。

  江西大地便是姹紫嫣红一片。譬如正月,仿佛是南丰的假面舞季,从初一直到十八,即便行走于山冈上、橘园里,也可以随时与戴着面具的傩班不期而遇。那是怎样隆重而浪漫的演出季!作为傩舞之乡的南丰,既是舞蹈之乡,也是灯火之乡、鼓乐之乡……经营着橘园的农民,此时经营着自己的内心,他们把平凡的生活理想,寄托于来历纷繁的众多艺术形象,竟表达得那般绚丽多彩,真切感人。

  其实,何止在正月,何止在南丰,在一年四季,在江西各地,人们总能轻易地走进一个个民歌之乡、舞蹈之乡、戏曲之乡、鼓乐之乡、灯彩之乡、剪纸之乡、木雕之乡……总能在风光秀美的山水之间饱览异彩纷呈的载歌载舞和精雕细刻,除了南丰跳傩,还有婺源傩舞、乐安傩舞、萍乡耍傩神,有丰城岳家狮、信丰古陂席狮、黎川舞白狮、吉安鲤鱼灯舞、吉水鳌鱼灯、永新盾牌舞、宜黄禾杠舞,有兴国山歌、九江山歌、武宁打鼓歌、于都唢呐公婆吹、万载得胜鼓、丰城花镲锣鼓,有婺源三雕、瑞昌剪纸、新干剪纸、瑞昌竹编、湖口草龙、东固传统造像、莲花打锡、夏布绣、瓷板画、贵溪錾铜雕刻、湘东傩面具等等。这些都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江西尚有众多传统民俗和传统技艺项目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比如,传统民俗有吉安中秋烧塔、全丰花灯、药市习俗、上畈关公灯、赣南客家唱船、石城灯会、西山万寿宫庙会、渼陂彩擎、义门陈家训传统、赣南客家匾额习俗、赣南客家服饰习俗等等;传统技艺有景德镇手工制瓷、传统瓷窑作坊营造、铅山连四纸制作、歙砚制作、金星砚制作、万载夏布织造、鄱阳脱胎漆器髹饰、修水贡砚制作、石城砚制作、文港毛笔制作、吉州窑陶瓷烧造、古戏台营造、庐陵传统民居营造等等。

  走近蔚为大观的民间文艺、传统民俗和传统技艺,就是走近民间千百年的精神收藏。当今世界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认识到文化遗产作为人类遗产的重要性与不可复生性,尤其认识到它们作为现代创新的出发点与灵感源的价值和意义。而江西的文化遗产突出地代表了江西民间文艺的独特价值。

  江西民间文艺历史影响大、当代传承强。以景德镇陶瓷为例,初现于汉代的制瓷手工艺,经过历代匠人的呕心沥血,终于在昌江边创建了一座独一无二的世界瓷都。这瓷都,其实正是民间艺术之都,民间技艺之都。我曾有诗极言景德镇瓷艺的当代传承之盛:“在瓷都 即便一位其貌不扬的青年/都可能是名门的传人/或者,艺苑的新秀。”近二十年过去,我则欣然看见“景漂”满城,访得有景德镇读书、学艺经历的青年艺匠散布于全国各地的陶瓷作坊。景德镇瓷艺到处散叶开花。乐平的古戏台争奇斗艳,闻名遐迩,至今尚完好保存四百余座,令人惊奇的是,传统的戏台制作技艺在那里培育的园林和古建筑行业,其发展势头为全国瞩目,并已在同行业占据一席之地。是的,民间文艺资源可以支撑文化产业,可以赋能乡村振兴,可以促进文旅融合,多年来,江西一直在为此不懈努力。

  江西民间文艺具有引人入胜的丰富性。江西境内既有山林连绵,又有江河密布,既有沃野千里,又有大湖万顷,多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江西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正是生长在如此丰厚的土壤中。同时,北人南迁和吴头楚尾的历史情境,孕育了兼容并蓄的江西文化,而江西文化海纳百川的多元特质,同样反映在民间文化中。不妨以积累了丰富民俗资源的鄱阳湖为例。历史上,随着鄱阳湖成为贯穿南北、东西的交通枢纽,那里有了舟车四达、商贾辐辏的口岸,五湖四海来此靠港登岸,四面八方在此落户营生,更有匡庐秀色,引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樯帆之间,酒旗之下,楚骚遗风、吴越旧习、中原古韵顺水随舟而至,鄱阳湖地区自然也就成了南北文化交汇混杂、相互影响的“文化场”。就连南北的民间说唱艺术也找到了共同的码头,它们在湖区交相辉映,共生共荣。将此说放大,呈现盆地地貌的江西何尝不是一座巨大的融汇多元文化的“文化场”呢?于是乎,瑞昌剪纸遥对分外妖娆的北方剪纸,昂昂然傲立于滔滔大江之南岸。

  江西民间文艺至今仍难能可贵地保存着原生状态。在曾经是“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的江西,受崇文重教传统的长期濡染,耕读为本的思想在广阔民间根深蒂固,攻读入仕的宏愿成为人们普遍的向往,成为民间理想中的最高境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心理和以诗书传家的社会风尚,至今渗透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它们或者入木三分地镌刻在寻常人家的砖木之上,或者润物无声地融化在方言俚语的赞颂之中,或者寓教于乐地注入各种艺术表演活动。这一文化精神是江西民间文艺的灵魂,且与中华民俗文化的精神呈现出高度的整体性、和谐性和统一性,故能唤醒广大地域的文化认同;而难能可贵的是,江西传统民俗和民间文艺至今依然保持着稳定性,从而,幸运地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以呼应传统、可以观照其他地域文化的遗产。缤纷绚丽的民间文艺和传统民俗如含露的烂漫山花,迎风摇曳于江西民间,丰富的民间文艺资源从来得到老百姓的珍视和喜爱。近年来随着保护意识深入人心,许多地方自觉地重新接续一度被斩断的传承之链,因而人们能够领略到江西民俗始终鲜活的真相。譬如遍布全省各地的灯彩,那一条条明明灭灭的灯火长龙,是亲缘纽带、地缘纽带、乡愁纽带,也是维系大地人心的情感线索。

  民间文艺是出非遗传承人的领域,也是出艺术大师的领域。江西已经拥有陶瓷艺术大师、剪纸大师、木雕大师、微雕大师、砚刻大师、夏布绣大师、宣纸绣大师、赣绣大师……民间文艺往往也是各个地方的文化名片。惟愿大师们守正创新,精进技艺,抓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机遇,不断亮出一张张值得自豪的地方文化名片。

  石 痴

  □ 龚艳平 周 颖

  赣浙交界,怀玉山巍然而立,山麓有古村,名曰锦溪,采石制砚已逾千年历史。怀玉砚,始于唐,兴于宋,一直流传至今。唐代阎立本、宋代朱熹等大家都曾对怀玉砚不吝赞美。怀玉砚因其石纹理似丝罗,故名罗纹砚;又因玉山县古属信州府所辖,又名信州砚。

  罗纹砚省级非遗传承人陈文武,祖上五代均为砚匠,从小闻着青石的气息、听着刻刀与石头厮磨的声音长大。从14岁学艺起,他开始和怀玉山石打交道,如今已有36年。

  人与石

  夏秋之交,天高云淡,转过几道郁郁葱葱的山路,便是锦溪。村间水泥路旁,陈文武一身粗布衣,笑容爽利。

  走进他的罗纹砚非遗工坊,琳琅满目,鸟兽草木的玉岩石壶、琼楼玉宇的怀玉砚雕、曾惊艳深圳文博会的石刻古琴……亦如工坊门联上所提,“莫笑小城雕虫技,千姿百态信手来”。

  现场观摩雕砚、篆刻,尤为震撼。他一双手,掌厚、指粗、纹重,握刀时手背青筋条条,左手食指上一道刀口留下了深深划痕。动手前,他稍加构思,旋即下刀,“哧——哧——”,凿石之声悦耳如斯,那巴掌大地方,竟似长出了一个世界。

  晚间即兴创作,我们现场出了一题,刻“锦溪”印章。陈文武几番张了张嘴,又被惊讶盖了过去,随即笑道:“嘿!我还真没刻过家乡。”

  取材、构思、刻印,几分钟后,他取来新鲜印泥,沉默而娴熟地用新章子和泥,背躬成一张紧绷的弓,慎重下印、抬起,一方鲜红的正方形“锦溪”着墨纸上:素雅、沉静,“白”部起笔向右折叠,错落而有意趣。

  “真别说,我还有一丝紧张。怎么从没有人找我刻过‘锦溪’呢?”他站起,对着光亮细细琢磨这方鲜红印记:“有两笔可以再粗细分明点,就更妙了。”他沉浸于作品中,手舞足蹈起来,静夜斗室,唯余人与石。

  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官方特许产品文房六宝“世博之花”,到弹奏美妙乐声的石刻古琴,从红色主题石雕到“永州第一书”等定制文创产品……这些年,陈文武一直在推陈出新。玉山一中逸夫楼内,陈列的一方7吨重的“怀玉石刻第一砚《博士摇篮》”,便是陈文武历时半年而作的“大件”,运刀遒劲,气势雄浑。

  梦与路

  陈文武今年50岁整,声如洪钟,奔走一天不显疲态。他几十年不偏向不放弃,但一路走来并不轻松。

  14岁入厂做学徒,上山采石,拜师学艺,日有精进。21岁那年,他创办砚台厂,将制砚原材料分发到户。村民按双方约定的耗损率交货,省下的材料自留。砚台产品走俏,一度远销东南亚,很好地带动了当地就业。

  但天有不测风云,1997年海外订单迅速下滑,1998年山洪冲毁了砚洞内价值十几万元的设备……多年心血付之东流,一贫如洗的他背上刻刀离开家乡。一把刻刀、一张小凳子,背一背篼怀玉山的石头,陈文武开始走南闯北。他善学习,频遇名师指点,眼界不断开阔,也就在那时,一个斑斓的艺术梦,在他心中开始升腾。

  从一个乡间农民,到高级工艺美术师,几度摘得工艺美术界最高奖项“百花奖”,这条路他是怎么走来的,陈文武说得不多,但周围的人都看在了眼里。

  2007年,接到电话说他入围了“首批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家”时,陈文武还在石家庄摆地摊。他兴奋得没了睡意,匆忙把数百斤行李一收,星夜赶回上饶。现场考察组想试试他真功夫,即兴命题。陈文武稍加思索,手上便利索忙碌起来。半小时后,考察组专家面露笑意……

  今年,玉山县文联党支部书记吴仁才与陈文武到北京出差,行至一地,诧异地发现,陈文武三步一吆喝、五步一熟人,仿佛踏入那个熟悉的锦溪村一般。83岁的汪维炎是一名摄影工作者,他一边展示罗纹砚老照片,一边说:“20世纪70年代末,玉山罗纹砚出口量很大,我曾就此采访过陈文武的父亲。陈文武下了几十年笨功夫,创作出很多的优秀作品,提升了罗纹砚的声誉。”

  拙与道

  陈文武擅雕砚、工篆刻、精制壶。从入行算起,陈文武沿着一圈一圈罗纹奔跑了36年。

  那砚那壶,来自大山。陈文武亦来自大山,耳朵亲近植物拔节声,腹中常有山水石鸟,自然意趣流进了骨头里。上饶市作协主席石红许与陈文武相识20多年,说他“但凡谈起怀玉文化,眉宇间闪烁着热爱”。

  手艺人自有他的拙。陈文武习惯和石头长夜对坐。即使再忙,也为自己留下独处的余裕,灯前刀石声中,方寸砚台里,鸟兽草木生气渐展。

  那半生守拙里,亦藏着手艺人的道。石红许说起一桩关于锦溪塔的旧事。有600多年历史的锦溪塔,早年间因雷击严重受损。陈文武到处奔走,义卖砚台、募集资金,自费请专家来实地勘探、提修复建议。前后历时两三年,古塔得以修缮,成为当地的一处地标建筑。

  十多年前,中央美院面向全国选拔非遗专业人才给学生开讲座,当陈文武站上中央美院的讲坛,讲述怀玉砚文化和传统技法时,台下一双双年轻而炽热的眼神,至今让他难以忘怀。也许从那时起,有颗种子在他心里悄然生根:让更多人了解怀玉砚。如今,锦溪村里那间藏着上万方砚台的陈列室,便是陈文武为搭建“中国怀玉砚文化博览园”所做的准备。

  怀玉山下,小溪静静流淌。那广袤的山间乡野,一定还有更多抱朴守拙、追逐梦想的民间手艺人。

  针起线落绣华年

  □ 万芸芸 邓雅雯 徐怡之

  有一对陶氏赣绣姐妹花,姐姐叫丽华,妹妹叫卫华。针起线落,姐妹俩一绣就是20多年:在莲花县开办当地第一家刺绣店;扎根英雄城办绣坊,创新赣绣技艺;回到家乡培养乡村绣娘,带领乡亲们穿针引线致富……

  绣者之心似莲花

  骄阳热烈,南昌岭口路江南绣业,台阶旁的水缸里,有莲花盛开。推开门,绣坊外间十来张绣绷依次排开,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绣娘的针尖,针引着线在布上翻飞。绣娘是卫华的学生,正照着图样绣一朵莲。绣坊里间,有会客室、展厅等,亦装裱了不少的莲花题材绣作。

  卫华笑了笑:“莲花有太多的美好寓意,我也来自莲花。”

  赣绣是一门绵延千年的民间手艺,赣地上的村村落落,母女间、婆媳间、妯娌间总是口授心传着这门不怎么起眼,却家家户户的女子都会点的绣花功夫。

  陶氏姐妹生于刺绣世家,外婆绣作曾为贡品,盛名于清末。在家学熏染下,姐妹俩很小就喜欢上了飞针走布。

  20多年前,姐姐待业、妹妹下岗,在父亲提议下,姐妹俩在当地合伙开了一家刺绣店。绣婚被、绣肚兜、绣丝巾……姐妹俩技艺精湛、自绣自卖,刺绣店很快就有了名气。后来,姐妹俩来到南昌,在榕门路附近开了家绣坊。这里靠近滕王阁,游客众多,周边艺术市场也比较成熟。

  更大的市场,也意味着更多的挑战,“赣绣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成了姐妹俩的一致追求。历经钻研沉淀,姐妹俩自创了单面透视绣、水墨精微绣,打子泼墨绣、飞白篆刻绣等技法。

  “要想绣活一幅水墨画,首先得了解画理。不同的笔、不同的墨、不同的水,在纸上画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丽华常年习字作画,她的水墨绣、摄影绣等针线细腻、排针自然,多次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华工艺优秀作品奖等。

  “打子针”原是绣花蕊的技法,卫华利用打出不同大小、粗细、疏密、深浅的子,来创新水墨立体感。飞白篆刻绣则结合直针、接针、虚实针、捻针、交叉针等,把印章的残破感、金石纹的肌理感、印泥的深浅感等表现出来,耗时一年半绣出的9米长《<滕王阁序>印谱》,便利用了此技法。卫华的绣作曾多次获国内外大奖,她还应邀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现场表演赣绣绝活,受到了海内外嘉宾的好评。

  绣品不可水洗,每次拿起针线,绣娘们都要洗手。“是净手,也是净心。心似莲花,香远益清。”

  指尖上的美学传承

  刺绣悦己又悦人,牵系着祝福、期盼、思念等,以针代笔,以布代纸,写出无限情思。“姐姐爱自由,恣意洒脱”“妹妹人美心美,性格内敛”,时光悠悠,如今姐妹俩对赣绣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朝着各自目标前行着。

  洪城路西江绣苑,是丽华的个人工作室。电风扇轻柔的风下,她正在绣一幅八大山人的《瓶》。

  “针起线落,就是一场修行。人生太短,我想多绣一些精品留给后人。” 近年来,丽华潜心独立创作,渐渐地把赣绣这项民间文艺转型为高端艺术品。

  “第一次拿作品去外地参赛,活动方不提供食宿,我是借钱去的。”尽管有时收入不稳定,有些收藏家出高价买其绣作,她却不肯轻易交付他人。“作品就像我的孩子,我希望是一个懂刺绣、懂艺术的有缘人来收藏。”丽华绣作追求“生活美学”,纯净素雅。而妹妹卫华则坚定地认为,赣绣要抵近普通人,扮美日常生活。

  以前姐妹俩合开绣坊时,按照艺术家的方向培养了不少绣娘,然而,“培养一个成熟的绣娘少则三五年,多则没有上限,这显然跟不上市场需求”。

  “我们现在做时间减法,缩短绣娘培养周期,提高绣娘收入。”历经多年摸索,卫华探索出了一套标准化、专业化的赣绣教学体系。她先传授学生基本针法,再把刺绣图案拆解成针法走势图、颜色图等,让绣娘快速上手。以墨色为例,用数字1、2、3、4、5、6,来标注淡浓色块区分。

  本着“让艺术生活化,让生活艺术化”的理念,近些年,卫华与丈夫周建华开办的江南绣业融入国风元素,推出了书签、香囊、镜子、胸针、手包、旗袍等赣绣产品。这些产品有的在江西省美术馆等文博机构销售,有的是买家、收藏家的订制。

  如今,姐妹俩有了很多称号,江西省工艺美术师、赣派陶氏绣代表性传承人;江右贡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江西省赣绣技艺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江西省刺绣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而作为赣绣绣娘,她们从未忘却身上的责任。江南绣业在每个周末都会开展志愿者公益活动,西江绣苑里也总是人头攒动。姐妹俩还带着绣绷走进了学校、社区、展馆等,卫华甚至做起了赣绣直播教学,“晚上一有时间,我就会直播教学。尽管有时候直播间人数不是那么多,但我会一直坚持”。

  天孙机杼,人巧备矣。如今,让卫华倍感欣慰的是,女儿周品雨大学毕业后,也坚定地拿起了绣针,埋头刺绣。丽华天天钻进绣苑潜心创作,她计划推出自己的个人绣品展。而在姐妹俩的家乡,一个赣绣馆已经落地,越来越多的乡亲们开始重拾这份民间技艺,在美丽乡村绣出锦绣画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特别策划
   第07版:经济
   第08版:骑遍神州大地 江西风景独好
   第09版:聚焦
   第10版:品鉴·艺术
   第11版:读书
山花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