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师说

▲《通天之路:李白传》 【美】哈 金 著 汤秋妍 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美丽的托斯卡纳》 【美】弗朗西斯·梅斯 著 南海出版公司
◀《法治的细节》 罗 翔 著 云南出版集团 云南人民出版社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我们邀请了几位教师,结合他们的教学经验、师生故事,聊一聊读书那些事——

  第几个李白

  □ 江锦灵

  李白,无须介绍,其名本身已然说明一切。当我们喜爱、崇拜、谈论李白时,我们到底喜爱、崇拜、谈论什么?读《通天之路:李白传》,或许会获得一个饶有意趣且引人深思的答案。

  李白超凡脱俗的诗艺才情,固然值得崇拜,其豪放飘逸的风姿神采更叫人喜爱。吟诵李白的诗,更不忘他抒写的月亮、喝酒的气场、率真的性情以及坎坷惊艳的履历,喜爱中又多出一分怜惜。

  历史真实的李白,淹没于时间长河,无从精准地知晓。李白自己创造的李白,可借助诗文探寻,诸多研究者和评论家也给出充分判定,这番形象活跃于课本及评论文集中。

  最广为人知又津津乐道的,是第三个李白——世人想象的李白。提到最多的关键词有喝酒、写诗、旅游。说来也巧,文人往往被类似的说辞劝酒:文人不喝酒,说不过去,怎么写得出诗文,你看李白,喝了酒才有诗,喝得越多,诗越磅礴。其实,李白的诗,应是清醒时写的,喝多了酒,怎么可能写出?大伙一厢情愿认定李白写诗必然喝酒,视诗人与酒为近亲。李白与酒总被置于同一语境。我相信李白把酒视为无奈的知己,虽然大多是应酬,但举杯微醺的时刻,或有刹那的情义迸发吧,适时为其遣怀纾怨,乃至触发诗情文意。传记致力于袪浮华之魅,彰显内在之韵,呈现李白真实的性情血肉和精神纹理。

  该书既未“顺应民意”,也没“学院派”地论述李白,而是将李白还原成张三李四中的李四,拥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人。只是相比李四,李白多出惊天之才,还有天真纯粹,因此缔造出传奇。此书叙述的李白,不知第几个,细腻而曲折,把史料文献化入小说般的情节中,可读性较强。

  某种意义上,这部传记是描绘李白进京离京的路线图,要么干谒,要么在干谒的路上,顺便喝酒、写诗、旅游,偶尔顾及家庭。喝酒、写诗、旅游,或许是对仕途受挫的一种排解与平衡。

  李白求官入仕的过程,美其名曰“云游”,不过就是广交朋友,乃至与重要人物往来,播撒名声,以便上达天听,实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当然,不能简单拿当下某类跑官爬官的行径比照,从而误会李白是个投机钻营的“官控”。事实上,一旦官场不能如心中理想那般运转,李白便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抗议,不合作,抱守内心的纯粹与性灵的自由。这也注定了他在官场的悲剧。

  李白的仕途,并非如想象中的穷困潦倒,他有他的相对特殊性:除了“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心态,还有他生于商贾之家,拥有较为丰实的物质基础,后虽不被重用,至少获得赐金放还的待遇以及亲友的资助接济。按常理来论,他完全可以活得优渥安稳,只因其不思营生,加之“今朝有酒今朝醉”,还要不断疏财求官入仕、求道升仙,乃相当业余的生活家。

  不读传记,误以为李白仅靠天才一夜成名,实则他年少就勤奋求学,十岁时几乎读罢诸子百家,还学了治国方略。另外其父李客对他寄予厚望,少年李白便开启以家乡为同心圆的环游,不仅增长见识,也为他日后创作提供了基础性素材,某种程度上定好诗风的路子。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里,旅行与读书同等重要,多被后人忽略,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李白与寒窗十年苦读的学子不同,他从小就接受了大自然的熏陶,以山川为师,读天地文章,培养了境界开阔的思维和丰富奇特的想象,为他将来成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奠定基调。

  该书不吝笔墨地写李白的个人旅游史和交友史,也算是把李白还原成人来叙述的佐证。他的游历山川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天性里的喜好,像陶渊明写到的“性本爱丘山”,更像他敬重的诗人谢灵运索性以山水为书写对象一样的喜好,这是物理层面的;另一方面是对现实的一种纾解方式,作为朝廷“弃子”,不可能回乡躬耕,所幸具备一定物质条件,且去山川寻求心灵寄托,去名山寻仙问道,这是心理层面的。山川,不断稀释乃至消解李白的愁怨悲愤。所以,山川入诗既是才情的必然流泻,也是现实生活的自然需求。

  如果这样的李白走进当下生活,将会令我们发自内心地喜爱。拥有此书叙述的人生经历的李白,我更愿怜爱并友之。

  谈论李白的每个人,多是有意无意间与之实现精神时空的互动乃至共鸣。念念不忘李白,或多或少是把理想和浪漫附庸其身。李白身上或许附着成千上万个你我他。我不清楚,自己认识与崇敬的李白是第几个,但可以肯定:通天之路,必在地上。

  女老师

  □ 王 优

  那时候,她刚刚毕业,分到一所中学,教语文。

  那是一所乡镇学校,建在山坳里。房子是新修的,共两栋,一字排开,一栋教学楼,一栋宿舍楼。起伏的小山包,一眼望去,除了农田就是绿树。半山腰一条公路,隐藏于浓荫之中,斗折蛇行。偶有汽车的轰鸣,腾起一阵烟尘,刺破山里的寂静。

  学生也不多,初中三个年级,师生员工三百多人而已。周末,学生走了,大部分老师回家了,整个校园,只有山风来来回回地吹,只有鸟儿咿咿呀呀地唱,只有草木痛痛快快地长。

  楼前的操场还在平整之中,大片的地荒芜着。附近的村民扛着锄头来了,部分老师走到了地里。搁置的土地被充分利用起来,一块块菜地横七竖八陈列着。上海青、小白菜、蛾眉豆、萝卜、大蒜、小葱……绿油油的叶,明艳艳的花,在无限的空阔里摇曳生姿。

  她看着,心里欢喜,也开垦了一块菜地,周末便“晨兴理荒秽”起来。有时课余她在地里,学生跑过来,欢呼雀跃。她带着他们,一起劳动,一起歌唱。泥土温厚又沉静,禾苗欢愉而轻盈。黄瓜开花了,丝瓜牵藤了,豇豆结荚了,花生插针了……花生成熟了,她和学生一起挖花生,摘花生,吃花生,吃得喜气洋洋,满脸生花。简单的日子丰盈起来,有付出才有收获,劳动的种子就这样不声不响地落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学生中,走读的少,只附近几个村子的;住校的多,一日三餐都在食堂蒸饭吃。没有专门的学生宿舍,于是腾出两间教室,一间住男生,一间住女生。木床也极少,基本分给女生。男生需自己带来稻草竹席,铺在地上,一排排打地铺。大通铺,可以从这头滚到那头,滚出了许多意外的乐趣。

  做不到入寝即静,熄灯即睡。熄灯之后,寝室里还要喧腾半天,从家里带来的落花生、炒胡豆、腌萝卜、红橘子……大家你一口,我一口,从这头传到那头,嘎嘣嘎嘣,津津有味。

  窗外,手电筒的光晃了又晃,声音低沉而威严。有人把半句话咬在嘴里,硬吞下去;有人闭着嘴嚼东西,吧唧吧唧,好似耗子作作索索。她是班主任,大他们几岁,还不习惯沉着脸说话。轮到她值日,她总是一遍遍地小声提醒:别吃了,才刷了牙——明天吃吧,睡晚了长不高哦。晚风抚过窗棂,月亮探过头来,星子渐渐沉入海底,喧嚣于是趋于寂静。

  她喜欢看书,喜欢给他们读文章,常常读,读得很动情,很投入。她喜欢讲故事,课堂上常常旁逸斜出,插入一些有趣的人与事。“上语文课的时间过得好快呀!故事还没结局,就下课了……”她看着学生的来信,微微一笑。那时候,他们望着她,眼睛里有星子熠熠地闪。

  还记得,那年中秋节,天气极好。当杏黄色的月亮升起来,清辉洒满了校园。不是周末,没有放假,也没有月饼,只有月亮高高挂在天上。月光从窗外探进来,仿佛长满触须的精灵,轻轻一荡,一切变得如梦似幻。正在上课的她突然停止了晚课,带着学生来到操场外的草坪上。“中秋节哦,我们来晒晒月亮。”大家席地而坐,一边吹风,一边望月,依次背一首与月有关的古诗词,背不上来的就唱支歌。晚风轻轻地吹,虫子幽幽地唱,月光泻下来,柔软的野草散发出脉脉的香。

  诗词背起来,歌声响起来,笑声荡起来,节日的气氛浓起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长长的《春江花月夜》在她的口中江流婉转,银色的月光下,身着米白色长裙的她,渐渐幻成林中的一朵花、海边的一簇浪。

  “我教你们唱支歌吧。”她说。掌声响起来,海浪一般翻涌。歌声和着月光一起在幽蓝的夜空中流淌:“你像那天上月亮/停泊在水的中央/永远/永远停在我的心上……”

  心中的“托斯卡纳”

  □ 伍晓芳

  “一幢房子,十年前在托斯卡纳拥有,杏黄色外墙,玫瑰红壁画……在家种花植草,美味随手即得,出街招呼连连,温情时时可遇……”这大概是许多人心中质感生活的理想范本,尤其当你正遭受城市高楼的挤压,正因快节奏步伐疲累的时候。

  作者弗朗西斯·梅斯,正是为了释放工作、婚姻和都市生活的压力,来到古镇托斯卡纳,宛如当年的梭罗来到瓦尔登湖畔。她在托斯卡纳买下一栋废旧的别墅,修缮房屋,也修缮生活,细品时间的痕迹,感悟心灵的安宁和大地的包容,用心记录了一系列托斯卡纳生活的文字。1996年《托斯卡纳艳阳下》出版,不经意间引起一场跨越世纪的慢生活风尚,还被改编成电影,风靡一时。托斯卡纳成了无数人心中的天堂。1999年,《美丽的托斯卡纳》延续了闲适本真、透明单纯的慢生活意味——种花植草,品味美食,行走艺术之城,结交四野相邻。

  托斯卡纳位于意大利中部,是伊特鲁里亚文明的摇篮,更是但丁、伽利略、达·芬奇等众多名人巨匠的故乡。在作者笔下,这里“亚平宁山脉迤逦绵延,有葱翠的山坡和山谷,橄榄林成片,一栋栋石墙鳞瓦,朴实悦耳的农舍散落其间……让你找不到时间的入口”。在这里,“我也会出去找野芦笋……好奇怪,明明是从没看见的东西,一旦别人指给你后,便发现它们随处可见”。每当读到这样的描写,就让我感觉那颗挣扎在俗世的心暂时停止跳动,而另一颗心活了过来。城市的高楼渐渐向远处退去,一个个文字像铺设在小路上发光的鹅卵石,把我引向空阔的山谷、田野,引向那建于梯田下方的叫“巴玛苏罗”的别墅。这里有葱绿的菜地、美丽的花园、红色的砖墙。我像个邻居,看见弗朗西斯·梅斯在花园里种植玫瑰、大丽花、向日葵,牵牛花爬满了石墙,薰衣草的香味吸引了无数彩蝶;看见她在菜地里翻土施肥,种下土豆、南瓜,收获番茄、洋蓟;看见她指导工人修补倒塌的石墙,装修破旧的浴室,更新排水系统。当她哼着歌做小茴香馅饼、蔬菜焗饭、青菜配耳粉时,我又像访客坐在餐桌旁,享受她春日私厨的美味。有时候我也是她的影子,去乡村集市收集亚麻布,去手工陶罐产地挑选花盆,去阿维诺尼斯葡萄庄园购买散装酒。时间充足就去环形旅游,我可以乘上她的阿尔法车,去马焦雷隐修院欣赏中世纪壁画,去特拉西梅诺湖看旧城堡。这种旅行对作者来说是非常幸福的,不仅欣赏了各地的风光,品尝了美食,获取了写作的素材,而且有了更多的思考:旅行是在探寻“他”和“非我”的人如何生活,是撕下自我的标签,把“我”变回“真实的我”,这种自我转化的经历正是她旅行中得到的一种收获。

  《美丽的托斯卡纳》格调清新,节奏舒缓,是一本可以随时拿起又可以随时放下的书。适合躺在冬天的火炉边读,坐在夏天的树荫下读,也适合在旅途中阅读,内容随时都能无缝对接。作者的语言恬静自然,没有过多的评论和内心独白,平静的叙述就像她每天慢条斯理、质朴本真的生活。你只管跟着她的文字就能闻到花香、鸟鸣,呼吸到与俗世中不一样的空气,以一颗被沐浴过的灵魂,和她一起在七色的花园消磨幸福的时光。

  托斯卡纳——巴玛苏罗,成了读者心中的心灵栖息地。曾有一位意大利华人斥资6亿元把托斯卡纳照搬到中国绍兴。其实,无须照搬,“托斯卡纳”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一种生活态度,只要愿意,每一个人心中都可以构建一个“托斯卡纳”,一座“巴玛苏罗”。

  这也是弗朗西斯·梅斯的本意。《美丽的托斯卡纳》呈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不仅仅是悠闲舒适的慢生活。而是在传递着更多更深刻的意义:比如,被纷乱而快节奏的生活绑架时,如何舍弃和放下,如何解救或寻找自己?在面临困境和痛苦时,如何换一种方式走另一条路,让自己走出来?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当你换个角度看世界,世界会以不同的感受呈现给你。”《美丽的托斯卡纳》是作者为人们打造的一块心灵栖息地、一座精神疗养院,治愈生活带来的创伤。她在提示我们,人生就是一边修船一边开船,一边受伤一边疗愈,即使幸福之列车暂时没来,也要先把铁轨铺好。

  当然,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悟,这本书会与不同的心境、命运、思想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一种新的物质——一个能照亮你内心的发光的结晶体。

  细节的温度

  □ 曾亮文

  这些年,大学教授罗翔在网上成功出圈,他的“有只熊猫快把我咬死了,我可以正当防卫吗?如果一个女的放狗咬我,我咬不过狗,把女的咬了,算正当防卫吗?”等惹人发笑又引人深思的话题火爆全网。我将《法治的细节》和《圆圈正义》读了一遍。

  不得不承认,《法治的细节》一书让我近乎着迷。作者从貌似琐碎的细节出发,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以及跟人平常对话似的口吻,将一条条晦涩艰深的法律条款讲得清晰生动。掩卷深思之余,咀嚼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法律案例,总有一种豁然开朗充盈周遭。作者从案件解读、法学理念等处着笔,向普罗大众耐心地讲述法学知识。很多的案件是当下离我们很近的时事,让读者既有熟悉感,又有一种代入感。

  作者在写作时,清醒从容,没有高亢的声音,我们却能听到他呼喊着法治社会、呼唤着理性与文明的金玉之声清脆作响。他笔下那些最基本但又容易被人忽略的法理,既理性又充满感性,有高度,却又不失温度,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记得几年前,我担任着班主任。有一天上午,一名女生呕吐不止,班长匆匆跑过来找我。当我赶到教室时,发现她的脸色很差,地上一大团秽物,凭我的经验,她定是误食了什么东西。我向她家长电话告知情况后,立即骑着电动车抄近路将她送往医院,因为忙乱,连头盔也忘了戴。那日,下着细雨,西风渐紧。女孩子在车子后面蜷缩着身子,不断地发出呻吟。因为着急,我骑得越来越快,风喧嚣着在我耳边急遽擦过。

  在经过第二个街区的路口时,被交警逮了个正着。警察果断扣留了我的车子,并毫不客气地给我开了罚款单。我有些焦急,央求交警能不能让我先把孩子送到医院,再来接受惩罚。交警在得知缘由后,严肃的表情一点点地冰释,思索片刻后,便请另一名同事开警车送我们过去……那天,由于得到及时的救治,孩子安然无恙。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关爱生命是大力提倡的,不管是作为一名教师,还是一名普通公民,在道德层面上都是被鼓励的。但是,我没有戴头盔,触犯了法律条款,必须受到处罚。让我感动的是,那名交警毫不犹豫地对我网开一面。法律条文也许是冰冷的,可执法者们的举动是有温度的。他们用行动诠释的正义和友善,让冬日的城市充满温暖。这件事已经过去了许多年,我还是不时会想起。

  《法治的细节》花了大量的笔墨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要诚信?孝子能否逾越法律?如何看待脑死亡、植物人与死亡?关于刑法,作者问道:死刑应当被废除吗?这是他的发问,也是整个社会的发问。罗翔老师认为,死刑的判决应该慎重,一旦误判,后果无法挽回。

  这些严肃的法治问题,正是大众颇感兴趣的话题,也是大众对法治社会的追问。这本书的意义恰如作者所言:“每一部作品都是对你心灵的追问,都在帮助你反思自我、走出偏见,引发你思考那些自以为是的观念是否真的无懈可击。”我们常说“冰炭不同器”,事实上,事物往往有它的两面性。合上书本,我发现,在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里,法律冰凉的面孔后,满含着对社会的温柔注视。

  这些年,因为一些原因,我跟法治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我成了一名法治宣讲员,县司法局常常邀请我去村里开讲座。我发现,越接触法律,越能感受到法治的严格,越接触法律,越能触摸到法治的善良,也越加让我对法治肃然起敬。康德曾经说过:“越思索越鼓舞人心的事有两件,一是我头顶的星空,一是我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法不容情,不过,法律绝不是快意恩仇。事实上,法不外乎人情,法律褒扬和滋润人们共同的道德感情,“法合人情则兴,法逆人情则竭”。法理中往往蕴含着情理,法治里那些繁复的文字表述往往关乎着大众的情绪,有着大家最关注的人性。

  可以说,一个社会的温度总是蕴藏在法治的细节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特别策划
   第07版:经济
   第08版:骑遍神州大地 江西风景独好
   第09版:聚焦
   第10版:品鉴·艺术
   第11版:读书
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