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呼应群众需求 解决实际问题

——九江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效检验主题教育实效
11月16日,九江市浔阳区浔城志愿者警务协助协会志愿者在步行街开设“法治小铺”,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
11月16日,九江市濂溪区虞家河乡正在针对虞家河河道生态问题进行治理。
位于瑞昌市的江西凯耀照明有限公司常态化设置了“妈妈班”,在“妈妈班”的女职工可以按照孩子上下学时间调整上班时间。
11月18日,修水县黄港镇渎坑村枫林坪安置点,幕阜云岭茶叶厂建设中。
扫二维码 看相关视频

  本报全媒体记者 曹诚平 张海光 周亚婧 九江日报记者 汪良红

  漫步大街小巷,时刻可以感受到“浔城志警”的存在,安全感满满;行走庐山脚下,满眼青绿,宜居宜业又宜游;进城务工,挣钱带娃两不误;移出深山库区,住上新房又有工作……九江市浔阳区、濂溪区、瑞昌市、修水县等地把主题教育同强化宗旨意识、呼应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梳理出群众在教育、就业、生态、基层治理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破解难点,打通堵点,把主题教育具体目标落到实处,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浔阳区创新基层治理,把安全感送到群众身边

  刘可是一名美团骑手,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九江市浔阳区“浔城志愿者警务协助协会”(简称浔城志警)的“美团志警”。他每天送到顾客手中的,除了热腾腾的饭菜,还有反诈、防溺水等宣传资料。

  浔城志警于2017年成立,目前已在浔阳区所有街道设立志警工作站,在所有社区组建网格志警分队。九江市将浔城志警的基层治理经验在全市推广,成立九江志警联合会,目前志愿者注册人数已达9.4万人。

  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从业者每天活跃在大街小巷,接触千家万户,在政策宣传、治安防范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将新业态从业者吸纳为志愿者,参与平安建设,可有效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去年,浔城志警向各大新业态平台发出邀约,“美团志警”服务队率先成立,美团骑手化身为“流动哨兵”,成为浔阳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浔城志警队伍中,有1400多名快递小哥。“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们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快递小哥跑累了,往往只能坐在台阶上歇一下,吃饭也是蹲在地上解决。他们加入志警队伍服务社会,我们也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关爱。”浔城志警工会主席李昕宇说。

  红色蒲公英驿站是浔阳区为新业态从业者、户外工作者等打造的爱心场所。浔城志警借助红色蒲公英驿站,打造了有志警特色的红色蒲公英驿站·志警站。新业态从业者不仅能在这里喝水、充电、休息,还可以接受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服务。

  夜幕降临,浔阳区大中路步行街“法治小铺”推出的小游戏引来许多市民参与。市民魏金芬在大转盘游戏中一连答对了3道题,获得一张普法小礼物兑换券,她说:“既长知识,又有趣味,还可获得奖品,这个小铺很有意义。”

  “法治小铺”的负责人李昕宇告诉记者,主题教育开展后,他们在检视问题时,发现以前发传单、说教等灌输式普法宣传形式单一、效果不佳,于是创新推出“法治小铺”,联合爱心企业,开展具有趣味性、互动性的活动。

  走进浔阳区综治中心,信访、司法、法院、市监、律师等工作室一应俱全。该中心将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多元调解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等11个机构进行整合,打造集指挥调度、信息应用、预测预警、防范处置、为民服务等于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平台,工伤、劳资、交通、物业等纠纷都可以到这里调解。

  以前,调解不成功的案件,如果要提起诉讼,当事人要去浔阳区人民法院立案、开庭。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浔阳区人民法院根据走访调研中收集到的建议,在综治中心设立了法庭,调解不成功的当事人可就地立案、开庭,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我们以浔阳区综治中心、浔城志警等为抓手,通过平台链接更多服务群众的社会资源,积极引导‘三新’群体志愿者力量参与其中,共建和谐社会氛围。”浔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元乐说。

  濂溪区破解“水难题”,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

  走进濂溪区虞家河乡,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民房,一条小河贯穿集镇。河叫虞家河,虞家河乡的名字也源自这条河。“虞家河的水是从庐山上流下来的,以前水质特别好,我们日常生产生活都是用河里的水。”谈起以前的虞家河,村民们很怀念。

  “由于河道长期没有疏浚,近年来水质越来越差,又臭又脏,蚊虫也多,每逢大雨还会发生洪涝灾害。”村民周英的房子依河而建,她说,这几年,每到夏季,她家都要被淹好几次,墙壁、家具都发霉了。昔日水清岸绿的风景河,成了臭水河、“闹心河”,居民们要求治理虞家河的呼声越来越高。

  虞家河乡政府二级主任科员段德凤告诉记者,虞家河沿河居住着5000多人,虽然早些年关停了沿河的小作坊、养殖场等,但由于河道长期缺乏养护,黑臭水体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当地政府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沿河居民的呼声,将虞家河综合治理作为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进行推进,筹集资金5000多万元,对7.3公里长的虞家河进行全面改造提升。

  “前几年也陆陆续续治理过,但由于治理不彻底,效果不明显。我们以主题教育为契机,下决心从根本上把虞家河治理好。目前,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清淤工作已基本完成。”段德凤说,通过清淤、铺碎石、种植沉水挺水植物、投放鱼苗等方式,达到生态循环的效果,最终让一河清水流向鄱阳湖。同时,将河边杂草丛生、蚊虫肆虐的沼泽地打造成生态湿地公园。整个工程将于明年4月竣工,届时,水清岸绿的美景将重现庐山脚下。

  饮水难问题一直是濂溪区莲花镇东城村群众的一块心病。“一到晚上用水高峰总是没水,饭做不成,澡也洗不了。”村民桂贤武说,东城村的用水一直是靠庐山脚下一口泉水井,近年来,水量越来越小,干旱的时候水井还会干涸见底。

  今年86岁的胡翠枝是一名独居老人,她家厨房有个小水缸,储备着满满一缸水。“干旱的时候,都是靠消防车送水,洗衣洗澡都得省着用。”胡翠枝说。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莲花镇干部通过多次实地走访,摸清群众诉求,制定解决方案。目前,东城村的自来水安装工程已经开工。

  11月16日,记者在东城村看到,工人们正忙着铺设自来水管。“施工队正在抢抓时间作业,我们会做好协调工作,争取项目在春节前完工,让村民们早日用上放心、安全的自来水。”东城村党总支书记徐教贵说。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濂溪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邵阳说,濂溪区把实的要求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推动调查研究见行见效。截至目前,已实地调研77次,发现问题79个,解决问题31个。

  瑞昌市推进资源共享,让就业创业与教育“无缝对接”

  11月17日下午,在瑞昌市瀼溪社区就业车间,柯月红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身旁堆了一堆服装半成品。她笑眯眯地说:“在这里上班,每个月收入有五六千元,更重要的是孩子也能跟着进城读书了。”

  柯月红家在距离瑞昌市区50多公里的南义镇。2020年下半年,她听说瑞昌工业园区在招工,想进城务工,但孩子在乡下读书离不开她。招工人员告诉她,根据瑞昌市的有关政策,凡是在工业园区务工和创业的人员,其子女都可随家长进城就读。没有了后顾之忧,柯月红放心地进城务工,孩子也顺利进入市第六中学读书。

  近年来,瑞昌工业园区快速发展,为了破解企业用工荒,该市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然而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些人的后顾之忧。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教育是最大的投资,如何让进城务工人员工作和子女教育两不误?瑞昌市将市第三小学、第六中学作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定点学校。瑞昌市第六中学党总支书记丁忠胜告诉记者,该校可容纳900多名学生住宿,提供营养卫生、价格亲民的餐食,配备生活教师,让孩子在校学习生活安心、家长在园区工作放心。“主题教育开展后,我们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许多家长希望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我们投入10万元,新增了150个床位,可以接纳更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丁忠胜说。

  为了精准对接求职与用工需求,瑞昌市先后建设了4个零工市场。随着灵活就业群体的增加,新的问题摆在面前。“很多家长反映,他们在零工市场务工,子女无法进城就读,因为根据此前规定,只有在工业园区务工和创业的人员,其子女才能进城就读。”瑞昌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黄开佳说,“为此,我们及时调整了政策措施,规定在零工市场务工的人员子女,也可凭相关材料办理就读手续。”

  由于瑞昌市第三小学、第六中学位于城西,而瑞昌工业园区位于城东,很多家长每天上班和接送孩子要穿越整个城区,耗时费力,他们希望孩子能就近入学。瑞昌市教育局经过深入调研,决定从本学期起,在城区其他学位宽松的学校试点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此外,瑞昌市还利用公办幼儿园富余学位,招收了160名2岁至3岁的幼儿,解决部分“宝妈”上班孩子无人看护的问题。

  黄开佳告诉记者,近年来,瑞昌市已投入资金10亿元,进一步提升教育软硬件,让就近入学、均衡教育、学前教育等优质资源惠及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助推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修水县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修水县是山区大县,山地面积占80%。脱贫攻坚之前,大量群众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库区。多年来,修水县通过大力推进易地搬迁和后续产业就业帮扶“后半篇文章”,助力深山库区群众挪穷窝、谋富业。

  11月18日上午,在修水县黄港镇渎坑村枫林坪安置点,看着幕阜云岭茶叶厂正在安装机械设备,村支书郭金铭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我们村不靠近集镇,也没有工厂,以前种植的茶叶都是自产自销,路子窄、价格低,现在有了茶叶厂,加工销售一条龙,省了不少心。”

  郭金铭说,枫林坪安置点共安置村民23户,其中脱贫户17户。安置点通过村集体领办发展茶叶产业基地,接纳了26名易地搬迁村民就近就地就业。

  “目前渎坑村可采摘的茶园有200亩,二、三期我们还规划了600亩,这些茶园一旦全部开采,村民们的收入会增加很多。”郭金铭信心满满地说。

  易地搬迁不只“挪个窝”,更要“铺好路”,下好搬迁群众就业“关键棋”。在黄港镇安全村安溪安置点,九江端诚织带有限公司、修水琴英服装制造厂、华祥五金厂等企业车间内一派生产繁忙景象。该安置点通过招商引资,建立产业就业园,接纳了120名搬迁村民就近就地就业。

  “村里办起了工厂,让我们有事做,有钱挣,好是好,可是家里有小孙子要带,还有其他家务要做,能不能让我们把材料带回家加工呢?”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当地政府在走访调研中,一些村民表达了他们的想法。经与厂方沟通协调,一些村民将机器搬到了家里。

  “在家里‘上班’,每月能挣两三千元,顾家务工两不误。”59岁的易地搬迁村民杨爱梅一边在家为九江端诚织带有限公司加工鞋带,一边照看两个孙子,生活越来越好。

  “损坏的路灯已经更换完毕,充电棚也在施工中……”黄沙镇汤桥村村支书左赣锋向记者一一介绍着姜家坳安置点近期的变化。

  汤桥村共种植菊花200多亩,每到成熟季节,基地都会组织附近的村民进行采摘。“小孩和老人也可以来采摘,一天收入有100多元。”左赣锋说,村里每年支出的务工费有20多万元,这些钱都是一分不少到了村民手中。此外,村里还有帮扶车间,接纳了10名易地搬迁村民就业。

  让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一直是修水县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的重中之重。“十三五”期间,该县共建集中安置点129个,搬迁4285户16742人,其中脱贫人口2953户10844人。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该县积极探索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新模式,确保搬迁群众“快融入、可就业、能致富”。同时,创新帮扶举措,全面推广党建联抓、机制联创、产业联扶、服务联动、自治联建等后续扶持服务机制,结合“板凳会”“屋场会”等方式,想方设法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

  “下一步,我们将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全力加强易地搬迁后期扶持工作,全力保障搬迁户安得下来、融得进去、富得起来。”修水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雪萍说。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福清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九江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效检验主题教育实效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赣江新闻
   第07版:萍乡专题
   第08版:区域
   第09版:文艺评论
   第10版:专题
   第12版:抚州观察
   第13版:红谷滩观察
   第14版:资讯
   第15版:产经
   第16版:艺术
呼应群众需求 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