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武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
我省各地突出乡土特色,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引导农民利用房前屋后“巴掌地”,积极发展庭院经济,为脱贫地区发展注入动力。上高县敖山镇镜山村利用村内空闲鱼塘打造草鱼养殖基地,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致富带头人+脱贫户”的模式发展养殖产业,每年可增收5万多元。乐安县公溪镇新居村村办公司将村民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盘活,种上马家柚以及红叶石兰、格桑花、波斯菊等花卉,收益由村集体和农户按比例分红。吉安县万福镇井头村以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为契机,拆除危旧房5000余平方米发展庭院经济,户均增收2000元。
农家小庭院,也能大作为。从发展实际看,庭院经济项目种类较多,模式也多种多样。有的地方发展特色种养产业,打造一批小茶园、小菜园、小果园;有的地方发展家庭工厂、手工作坊,开发乡村特色文创产品;有的地方挖掘生态资源,推出特色民宿、家庭旅馆、休闲农庄、农家乐等,打造精品田园和美丽庭院;还有的地方创办电商销售点、直播带货点、快递代办点,增加农户经营收入。
不可否认,这种以家庭和农户为经营主体、以农家院落为生产场所的乡村产业类型,在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美化环境、培育特色产业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存在经营分散、体量偏小、抗风险能力弱、竞争力不强等短板,如果不加以引导,势必影响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扶持庭院经济时,各地要科学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能撒手不管,任其一盘散沙、自生自灭,也不能大包大揽,搞一哄而上、盲目发展。
首先,各地要立足区域内的产业实际,尊重农民意愿,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依法依规,坚决防止出现乱占耕地、违规搭建、质量安全等问题。同时,采取政策引导、技术服务、消费帮扶等措施,探索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与庭院经济经营户有效利益联结机制,让分散经营的农户融入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为主体的乡村产业体系中,扶持多种类型、适度规模的庭院经济发展,增强庭院经济发展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其次,各地要坚决杜绝刮风搞运动发展庭院经济,防止不顾实际、层层加码,更不能搞“一刀切”和形式主义。庭院经济本身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如果不能立足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违背产业发展规律,一味地盲目发展、追求所谓的规模和数量,不仅不能帮助和带动脱贫地区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反而会令其陷入困境,沦为鸡肋。
从长远看,发展庭院经济既有看头,更有赚头。各地要扬长补短,充分发挥庭院经济“小快灵”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散乱弱”问题,引导农户结合实际利用好小院子、小池塘、小空地等,保留特色,创新发展,同时在资金、金融、创业就业、消费帮扶等政策支持上主动发力。要采取多种形式对经营户进行培训指导,提高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的基本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要加大产销对接、消费帮扶、电商营销等力度,将庭院经济产品和服务供给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拓宽销售渠道,助力庭院经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类型日渐丰富、产销衔接更加顺畅,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步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