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画江西,风景独好“。近年来,江西省不断做强红色、擦亮古色、打响绿色,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在助力全省特色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城乡统筹、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生态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乡村旅游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居民休闲消费新的兴奋点、旅游发展新的引爆点,实现了从旅游业的配角到主角的转变,从零星分布到全域发展,从单一模式到多元业态,从扶贫边缘区到主战场的“四大转变”,乡村旅游日益成为农村农业转型升级、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手段,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发力点。
规划引领
推动乡村旅游品牌化聚集化发展
江西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江西的乡村锦绣如画,有赏不完的独好风景。走进江西,不仅有名山大川的雄伟壮阔,还有山花遍野的文艺清新,更有粉墙黛瓦的徽派江南。江西的乡村厚重如山,有抹不去的红色记忆。走进江西,遍布全省的许多乡村都有一段红色印记,都有红色故事。江西的乡村温暖如家,有忘不掉的诗意乡愁。走进江西,寻一处赣派美食,体验“舌尖上的江西”;栖一处赣式民宿,“过几天神仙日子”;品一次赣鄱民俗,感受别样的温暖……南昌安义古村、九江易家河村、抚州流坑古村、宜春温汤镇、吉安钓源古村、鹰潭上清古镇等宝藏乡村,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心生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在全省如火如荼推进乡村振兴和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省文旅厅积极规划引领,先后推动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关于促进民宿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编制《江西省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旅游风情小镇创建指南》等地方标准,积极推动全省乡村旅游品牌化、聚集化发展;联动各地各部门同向发力,推出支持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系列举措;省发改委等14个部门出台《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实施方案(2017-2020)》,省农业农村厅印发《2022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项目实施方案》,省林业局出台《江西省乡村森林公园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关于促进江西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等。
挖掘资源
创新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近年来,各地充分依托“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典型代表的特色发展模式,形成了江西乡村旅游特色发展之路。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类型——
全域一体型:以婺源、井冈山、石城等为代表,全县域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把生态优势和自然美景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发展模式。
景区依托型:以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功山、鄱阳湖等知名景区周边乡村为代表,依托高等级景区的巨大吸引力,承接客流、提供服务,使周边乡村成为乡村旅游优先发展区,实现景区和乡村旅游联动发展。
城乡融合型:以南昌梅岭、景德镇三宝村、新余凯光新天地等为代表,依托城市的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和客源市场,充分利用城区近郊自然风光、特色民俗、乡村美食等,满足城市居民观光、休闲、度假需求的城乡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产业主导型:以南昌凤凰沟、高安巴夫洛、于都潭头村、广昌驿前镇、永修易家河村等为代表,依托当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活动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
文化特色型:以安义古村、乐安流坑古村、吉州钓源古村、万安田北农民画村、井冈山神山村、瑞金叶坪村、莲花花塘村等为代表,以古村古镇、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或红色文化为依托,构建特色文化、深度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休闲康养型:以婺源篁岭、吉安云天麓谷、上饶葛仙村、奉新澡溪乡、靖安中源乡、武宁长水村等为代表,依托浓厚的人文底蕴或优良的自然气候特点,利用乡村闲置农宅或土地进行整体改造与度假化利用,大力发展乡村度假康养产品的旅游发展模式。
提质升级
优化提升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来到江西,春可赏花、夏可戏水、秋可采摘、冬可泡泉,可尽情开启一段“如画江西 风景独好”的乡村之旅。
放眼未来,如何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推动全省乡村旅游精品化、品牌化、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省文旅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首先,塑造江西乡村旅游鲜明特色。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立足特色、深挖文化,围绕“赣之味、赣之潮、赣之韵、赣之美”,培育红色文化IP、历史文化IP、休闲康养IP等一批辨识度高、市场前景好、游客评价高的乡村文化旅游IP。
其次,引导乡村旅游消费升级。依托旅游景观廊道,建设一批类型多样的乡村旅游风光带,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乡村主题酒店、精品休闲农庄、乡村旅游综合体,促进旅游与农业农村等各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打造观光、休闲、体验、康养、度假等多种业态乡村旅游产品。推进非遗工坊建设,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春秋大集等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活动,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助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创新性发展。
另外,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将乡村旅游推介进一步融入“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形象宣传,推动乡村旅游融入全国市场。提升乡村旅游配套水平。加强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培训,加快农产品和超市对接,在旅游线路节点建设农产品购物超市和旅游商品专卖店,满足游客购物需求。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努力营造诚信有序、服务规范、安全舒心的乡村旅游大环境。积极推进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向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延伸,鼓励开发智慧乡村旅游项目。
推出五条古镇古村落个性主题文化游线路
并发布《古村落保护婺源宣言》
我省现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1个、重点镇6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7个、重点镇6个,省5A级乡村旅游点37个、4A级乡村旅游点208个,多条线路入选“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并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可借鉴、可推广的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井冈山神山村、婺源篁岭、于都潭头村等6个村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婺源篁岭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11月30日,我省在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开幕仪式上,推出5条古镇古村落个性主题旅游线路,并发布《古村落保护婺源宣言》。
“瓷茶溯源”线路。依托江西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与瓷文化,围绕品茶香、赏瓷韵,串联起安义古村、鄱阳县饶州古镇、浮梁县瑶里古镇、高岭·中国村、严台村,婺源县古村落群等制瓷、采茶渊源颇深的传统江西古镇古村,带您深度领略瓷之源、茶之乡的灿烂文明,体悟江西先民的智慧风韵。
“书香赣鄱”线路。立足江西笔墨纸砚制作历史,串联起江西最有书卷气的古镇古村落。有“中国毛笔文化之乡”“华夏笔都”文港镇、中国十大名砚之一金星砚的产地庐山市、龙尾砚(歙砚)唯一原产地婺源县砚山村、人称“江南纸都”古代造纸业中心千年古镇铅山县石塘镇,还有清代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的金溪县浒湾镇。一方古砚台、一间古作坊,邀您在一笔一画之间书写古韵悠悠的诗画田园生活,感受传统技艺之美。
“赣派建筑博览”线路。集合最具代表性的赣派建筑名村镇,有古代中国农村“活博物馆”高安市新街镇贾家村,以药材、木业、酿造闻名于世的樟树市临江镇,“中国传统村落最多的古镇”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庐陵文化第一村”吉安市青原区渼陂古村,“欧阳修宗裔聚居地”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古村,明清赣派建筑群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名村吉水县金滩镇燕坊古村,“方伯世家”分宜县分宜镇介桥村,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赣派建筑布局简洁、朴实素雅,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光与历史对话,低调述说着江右文化曾经的繁荣和辉煌。
“畲乡风情”线路。聚焦江西境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畲族,汇聚铅山县太原畲族乡、篁碧畲族乡,贵溪市樟坪畲族村,资溪县新月畲族村,永丰县龙冈畲族乡,信丰县正平球狮畲族村和安西田垅畲族村等具有代表性的、畲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通过游览村寨、品尝美食、观看民族风情表演、参与山歌对唱、民俗互动等活动见证畲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珍贵物质财富和璀璨文化财富。
“天下客家”线路。串联赣南特色古村,展现“客家摇篮”赣州的时代变迁。作为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赣州完好地保存了近600栋被称为“东方古城堡”的客家建筑——围屋,还保留了1000多年前的古城墙和被当地人称作“福寿沟”的地下排水设施。从章贡区七鲤古镇到赣县区白鹭古村,再从龙南市关西镇关西围到里仁镇栗园村、寻乌县周田古村,散落在赣南大地上的传统村落、精巧围屋宛若一颗颗明珠,既是不可复制的文化景观,也是客家人乡韵乡愁的精神寓所。
古村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省古村落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和资源禀赋。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古村落,赓续历史传承文化,我省公布了《古村落保护婺源宣言》,郑重宣告:坚持保护为先、推进文化传承、促进自然和谐、加强活化利用,把江西的古村落保护利用好,把千年的古村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秋 天/文 (本版图片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