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京城“菜帮”到全国“菜商”

扫码看视频
2003年,“吉安菜帮”在北京岳各庄批发市场采购各类果蔬。(北京日报记者 贾同军 摄)
2003年,北京岳各庄批发市场,“吉安菜帮”将购买的果蔬运往当地的酒店、单位。 (北京日报记者 贾同军 摄)
2008年,“吉安菜帮”把果蔬送上奥运餐桌。 (资料图)
2023年11月16日凌晨,北京岳各庄批发市场,邹帅华正在清点配送货物清单。
2023年11月16日凌晨4时许,北京岳各庄批发市场外,北京六合圣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宋氏兄妹装配完货物,准备发车。
2023年11月15日,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邹帅华(左)正在和菜农交流。
2023年11月15日,伍瑞璋(右)正在查看火锅底料生产情况。
2023年11月16日下午,周忠平在冷库检查货物。
2023年11月15日,王泽凯(左三)正在和员工交流。

  本报特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继红 本报特派全媒体记者 胡勇飞 洪子波 史港泽 摄影报道

  11月16日凌晨3时许,北京岳各庄批发市场灯火通明,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北京六合圣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的宋氏兄妹正忙着将蔬菜生鲜等分拣、装车,配送到各大酒店、单位。

  在北京,有这样一群江西吉安人,他们起早摸黑买菜送菜,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他们被称为“吉安菜帮”。

  说到“吉安菜帮”,不得不提起吉安市吉州区长塘镇罗家村村民罗弘桂。20世纪80年代,一次去北京的远行,改变了他和很多吉安人的命运。那时,罗弘桂用不多的积蓄,买了一辆人力三轮车,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干起了蔬菜配送,仅半年就成为万元户。左邻带右舍、亲戚带朋友……在他的影响下,乡亲们纷纷来到北京,“吉安菜帮”在北京迅速崛起,高峰时有4万多名来自吉州区长塘、樟山等乡镇的村民在北京从事蔬菜生鲜配送工作。

  “‘吉安菜帮’可以保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24小时不间断地供应蔬菜,在业界有着良好的口碑,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吉州区驻北京市流动党总支书记王泽凯告诉记者。40多年来,凭着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敢闯敢拼的精神,“吉安菜帮”生意越做越大,营业额曾占北京整个蔬菜生鲜配送行业的70%。

  “吉安菜帮”开辟四通八达的配送渠道,成为首都菜篮子工程的重要支撑。20世纪90年代,在交通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吉安菜帮”创造性地通过航陆两线,打通了广东、云南等地南方蔬菜进京的物流通道,让“舌尖上的北京”更加多滋多味。

  “那时候父辈都是通过三轮车、平板车等方式配送蔬菜,他们诚信经营、用心服务,是我们的榜样。”北京华利汇食品配送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帅华是吉安市吉州区白塘镇人,2010年,21岁的他接过父辈的担子后,于2015年成立公司。他说:“公司化后,我们通过招标实现规范化经营,业务从口头约定变成了书面合同,产业从无组织的买卖变成了有组织的商业,自己也从出卖苦力的小商贩逐渐向企业家转型。”通过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在网上联系客户、承揽业务,邹帅华公司的业务触角延伸到天津、呼伦贝尔、南宁等城市,每年的营业额也由几百万元增至8000余万元。

  不仅是年轻人,部分正值壮年的“闯一代”在有了一定积累后,也不断创新思路,提升“吉安菜帮”的格局。他们配送的品种不再仅限于普通的果蔬,配送地域也不再限于北京,而是向着更高端的食材、更广阔的地区迈进。北京宏昌荣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忠平另辟蹊径,做起燕鲍翅、进口羊牛肉等高档食材的配送,生意遍布上海、杭州、重庆等10多个城市,每年的营业额达2亿元;北京瑞华世纪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伍瑞璋,从2016年开始进入零售行业,成为盒马鲜生等超市净菜、调味料的供应商……

  40多年来,“吉安菜帮”成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当初京城的“菜帮”如今成了全国的“菜商”,生意遍布全国各地。菜商们用勤劳的双手,书写了蔬菜生鲜配送行业的一个个传奇,更为赣商繁荣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5版:视线
   第06版:产经
   第07版:文件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资讯
从京城“菜帮”到全国“菜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