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尊重“边界感” 才有获得感

  ■ 易江然子

  不久前,一曲脱胎于广西当地人自创舞蹈的“科目三”,让一贯是话题制造者的海底捞再次登上热搜。作为海底捞新推出特色服务中的所谓“爆款”,它不仅带来了流量,也引发了网络上的争议和现实中的争端。

  在互联网上,网友们争论的是:这种吸引眼球的表演到底是有趣,还是低俗?现实中,一桌为庆祝生日点了“科目三”的客人与另一桌只想安静吃饭的客人发生了冲突。客观来看,有的消费者喜欢融入热闹欢乐的氛围,无可厚非;有的消费者只想安静地吃个饭,这样的诉求也合情合理。冲突的背后,其实是不同群体在公共空间里的“边界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

  只需要说一声“科目三”,服务员们就会在喧嚣的音乐声中表演一段网络流行舞蹈,像美甲、洗头、擦鞋、唱生日歌一样,都是商家推出的特色服务。对此,有的消费者有宾至如归之感,有的则认为这是一种打扰,“过度热情”属于“过度服务”或“越界服务”。事实上,这种行为确实有破坏公共空间边界之嫌,即在一个避无可避的空间里迎合一部分人的兴趣进行表演,必定会损害另一部分人的选择权。

  人类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边界感”是人与人在社会空间中进行互动和交流时必然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获得安全感的来源之一。如果构成“边界感”的底线和原则被侵犯,人们就会产生痛苦和焦虑,甚至引发纷争。因此,在公共空间里,人与人之间应当尊重彼此的边界。当下,服务行业竞争虽然激烈,但通过推出特色服务来增加客户黏性,不应该以让渡消费者的“边界感”作为代价。特色服务既要“吸睛”,也应做到“千人千面”,考虑不同群体的心理接受程度。为爱热闹的顾客营造欢快氛围,为爱安静的顾客留出个人空间;让“社牛”员工尽情发挥才能,让“社恐”员工在自己的舒适区发光发热……互不干涉、互不打扰,尊重所有人的边界,才能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公共空间。

  “边界感”这个词虽然近年来才在网络上流行,但古人对其早已有过阐释和思索,诸如“君子之交淡如水”“远而不疏,近而不狎”等,都是在推崇一种人与人之间极具分寸感的相处方式。在现代社会提倡保持合适的“边界感”,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彼此的个人权利,做到行为不越界,其中的关键,在于具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同理心,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坚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唯有人人都注意养成严于律己、平等待人的品行,充分尊重他人的“边界感”,才能不断提升我们在公共空间里的获得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5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6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7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资讯
以奋斗姿态接续前行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移动网格员”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力量
尊重“边界感” 才有获得感
做好寒潮健康防护
不做“躺平式”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