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曹诚平
冬日的暖阳照在九江市柴桑区港口街镇生机林村东湖上,水面如镜,安宁恬静。远远望去,湖中心漂浮着几处黑点。镜头缓缓拉近,高倍望远镜前,10多只水鸟正在对“镜”梳理羽毛。“看,青头潜鸭!”观鸟爱好者兴奋地喊道。这是自2005年首次在东湖记录到青头潜鸭以来,连续19年在此地观测到这一珍稀鸟类。
青头潜鸭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极危物种,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青头潜鸭数量在1000只至2000只之间,而最多时,在东湖就记录到588只。不仅如此,近年来,科研人员还观测到,作为候鸟的青头潜鸭,已在东湖“定居”,变成留鸟。东湖是一处面积仅600余亩的小型湖泊,周边人类活动较频繁,那么,此处为何成为青头潜鸭留恋的家园呢?
清点
我省最大越冬种群在东湖
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群青头潜鸭或在水中休憩、觅食,或在暖阳下追逐、求偶,与静谧的村庄构成一幅人鸟共家园的和谐画卷。
东湖不仅有丰富的湿地水生动植物,周边还有长江和赛城湖、赤湖2处湖泊,每年到东湖越冬的候鸟有天鹅、青头潜鸭、鸿雁等30余种。近年来,我省记录到的青头潜鸭,主要集中在东湖。
东湖到底有多少青头潜鸭?2005 年1月,江西环鄱阳湖冬候鸟同步调查,在赛城湖(含东湖)发现219只青头潜鸭;同年12月,在东湖发现 80只青头潜鸭。
2022年冬季,鄱阳湖区共记录到419只青头潜鸭,其中350只在东湖。
调查发现,近年来,东湖青头潜鸭数量在鄱阳湖区的占比呈上升趋势。2017年占比为60%,2020年上升到77.6%,2022年则达到83.5%。
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江西省林业科学院通过对鄱阳湖区域、婺源饶河、昌江和信江青头潜鸭种群资源进行调查与监测,在东湖发现青头潜鸭最大值为588只,为我省第一大青头潜鸭越冬种群。余干县瑞洪镇前山村沙湖青头潜鸭历史最大值为110只,为我省第二大青头潜鸭越冬种群。
同时,东湖分布有相对稳定的繁殖种群,大约10个繁殖对。
更令人惊喜的是,东湖及其周边区域在夏季发现青头潜鸭最大值为11只,这表明,作为候鸟的青头潜鸭,一部分在东湖“定居”,变成留鸟。
柴桑区林业局副局长胡红介绍,包括青头潜鸭在内的众多候鸟之所以恋上东湖,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东湖湿地动植物资源丰富。近年来,柴桑区投入数千万元,对东湖湿地进行生态修复。东湖湿地环境越来越好,以青头潜鸭、天鹅等为代表的候鸟数量越来越多。二是气候“宜鸟”。东湖是全球维度最低的青头潜鸭野外繁殖点,气候温和,物种丰富,食物充足。三是当地群众爱鸟护鸟意识强,形成了人与鸟和谐相处的局面。
研究
认知处于起步阶段
一群候鸟在空中盘旋几圈后,“扑棱棱”降落在水面上,划起一阵浪花,湖面变得热闹起来。熙熙攘攘的鸟群中,有几只显得有些特别:它比其他候鸟更频繁地上下浮潜。这种爱潜水的鸟,就是青头潜鸭。
青头潜鸭因雄鸭头颈部有墨绿色金属光泽而得名。成年青头潜鸭体长约45厘米,冬季常栖息于湖泊、水塘、河口和沼泽地,食物以水草草籽、根茎叶和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为主。青头潜鸭生性胆怯,遇干扰时会游到水中央和芦苇丛中,或迅速飞离栖息地。
历史上,青头潜鸭主要在俄罗斯东南部贝加尔湖以东和我国东北至北京郊区繁殖,迁徙到长江中下游至日本、泰国、缅甸、印度等地越冬。我国是青头潜鸭的主要分布区,鄱阳湖及其周边地区是青头潜鸭的重要越冬地。但是,自1996年以来,青头潜鸭的种群数量骤减,原因不明。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青头潜鸭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专家介绍,由于相关部门目前对青头潜鸭的认知尚处于起步阶段,掌握的青头潜鸭栖息地和分布现状信息有限,对其生态生物学习性了解甚少,虽然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但更多是基于学界与环保公益团体的热情与坚守,相关部门的支持合作有待进一步统筹与加强。
由于青头潜鸭繁殖比较隐蔽,目前仅在东湖找到一处青头潜鸭繁殖巢。专家建议,应构建青头潜鸭等珍稀濒危物种调查监测体系,依托林业部门、科研院所等,完善监测网络,持续开展无干扰监测,确定更多的繁殖巢位置,进一步掌握青头潜鸭在鄱阳湖区域的繁殖习性、种群变化,分析影响其繁殖成效的关键生态因素,为制定科学的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保护
申报东湖为国际重要湿地
一夜北风至,随风潜入“鸭”。近期,随着新一轮寒潮的到来,到东湖越冬的候鸟增加到上万只,其中包括许多青头潜鸭。天刚蒙蒙亮,东湖湿地护鸟员夏左稳就开始步行绕湖巡查。在生机林村,像夏左稳一样的护鸟员有6人,他们每天都在悉心呵护着东湖中这些可爱的精灵。
近年来,随着青头潜鸭等候鸟的增多,柴桑区不仅在冬季加大了对东湖候鸟的保护力度,而且针对一些青头潜鸭把这里当成繁殖地,成为留鸟这一现象,将护鸟员巡湖时间从冬春季扩展到全年。2022年,面对极端干旱天气,柴桑区林业局在东湖周边设立159.7亩“候鸟食堂”,确保候鸟食物充足。
虽然目前东湖已成为我省最大的青头潜鸭越冬种群栖息地,但其面临的干扰也不容忽视。江西省林业科学院2023年8月形成的《江西省青头潜鸭种群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报告》指出,在东湖周边,依然有种植养殖等活动,会对青头潜鸭栖息造成一定影响。如果在青头潜鸭繁殖期进行采藕捕鱼等活动,不仅会污染水体,还会惊扰青头潜鸭等水鸟,导致其迁离。
为此,专家提出,应合理调整开发规划,进一步修复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为青头潜鸭等珍稀水鸟留足生存空间。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例如,成立保护基金,给予养殖种植户一定的生态补偿资金,协调好生产生活与鸟类保护的关系。
胡红说,目前,青头潜鸭全球种群数量在1000只至2000只之间,这意味着东湖青头潜鸭数量超过了青头潜鸭全球种群的1%。按照国际重要湿地基于水禽的认定标准,如果一块湿地规律性地支持着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种群1%的个体生存,那么就应该考虑其国际重要性,因此,东湖达到了国际重要湿地的认定标准。目前,柴桑区正在将东湖申报为国际重要湿地。
“青头潜鸭对栖息地环境要求很高,被誉为‘湿地环境测评师’。东湖水清不清,好不好,青头潜鸭最清楚。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这一珍稀物种的监测、研究,进一步撩开青头潜鸭的神秘面纱。”胡红说,“目前,投入2000万元打造的青头潜鸭科普馆正在紧张施工,开馆后,游客可通过一系列高科技形式,与平时难得一睹真容的青头潜鸭来一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