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份送到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套餐,一场场有温度“冒热气”的志愿服务,一场场带着新鲜“泥土味”的政策宣讲……在于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这样的场景处处可见。
近年来,于都县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阵地资源,增加服务项目,扩大志愿队伍,探索了“文明集市”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创新了“菜单式”志愿服务形式,实现了志愿服务项目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提升了服务能力,服务了城乡百姓。目前,于都县入库志愿服务项目达1028个,其中常态化项目942个、地方特色项目86个。
整合资源 实践阵地深度融合
将旧居、旧址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范畴,收集家风故事建设家风文化主题馆,成立红娘协会为适龄青年牵线搭桥,倡导婚礼新风……于都县仙下乡党委书记钟见芳介绍道,当地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突出典型引领,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文明乡风蔚然成风。
作为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是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的苏区全红县。按照“六有”标准,于都县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的优势,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与红色资源活化利用的新路径。推动全县23个乡镇122处革命旧址、1700余条红色标语等红色资源的开发融合互促,将红色资源搬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引领文明新风。
文物会“说话”、故事能“育人”。在车溪乡坝脑村,红军烈士遗孀段桂秀“守望一生”的故事让人热泪盈眶;在禾丰镇大湾村,该村在红色双石溶洞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文明实践活动与红色精品课程相结合;在宽田乡上堡村、黄麟乡井塘村等,于都县在全县范围内打造了167个群众身边的红色课堂。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阵地就延伸到哪里”,于都县把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致力于打造集思想引领、道德教育、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明实践矩阵,县、乡、村均成立组织机构,健全了中心、所、站三级机构网络,明确各级工作职责,实现了组织体系全域化。
“建立共享平台、盘活资源、统筹使用、协同运行、注重实效、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另起炉灶。”于都县严格对照这一阵地建设要求,高标准建设了1个中心、23个所、402个站、42个延伸点,目前获评全省三星级以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5个,覆盖全县的集高效、便民、优质服务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已然形成。
以文化人 理论宣讲温暖人心
在于都县的田间地头,有一种声音,充满力量。
一支支来自本土、扎根群众身边的宣讲志愿服务队,掀起了志愿服务与文明实践活动热潮。由红军后代组成的“长征源”系列基层理论宣讲团队——长征源宣讲团、长征源合唱团、长征源演艺团和长征源小红星讲解团成员们,他们讲述于都的红色故事,感动了万千观众。孙观发便是其中之一。
“各位朋友,欢迎你们来潭头村。我们村的富硒蔬菜、富硒大米、富硒水果很受欢迎……”在梓山镇潭头村,孙观发声情并茂地给过往游客讲述潭头村的变化。为家乡代言,老党员孙观发激情满满。2023年他参与制作的微视频《总书记到我家》获评“全国优秀理论宣讲微视频”。为了讲好《总书记到我家》的故事,这几年,孙观发每天孜孜不倦地给一茬接一茬的游客进行义务宣讲。
理论宣讲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在葛坳乡,每到周末,葛坳初中学生精彩的快板说唱,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围观。“孩子们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富有乡土气息的快板说唱中,很接地气,很受欢迎。”葛坳乡党委书记李小东说。
“我们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受众需求,精准谋划、确定主题,让群众感兴趣、听得懂、做得到,这样才可以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于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袁萌说。
当前于都县通过“上联下派”的方式,已探索出一条“1+1>2”效果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路径。“上联”是在中心设置“文明集市”,组织各乡镇轮流到中心开展活动;“下派”是整合36支县直单位志愿服务力量,制订相对固定的课表,围绕乡镇急需的医疗救助、法律服务、农业技能等现实需求,下沉到所(站)开展活动。
“上联下派”打通了壁垒,城乡服务资源纵横联动、互融互通,涌现出一批叫得响、可复制、可推广的志愿服务项目,实现了服务群众最大化。目前,全县已开展文明集市210余场、“课表制”活动720场次,有力助推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走深走实、活动成果入心入脑,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移风易俗 文明新风遍地开花
“我承诺:婚事新办,不搞隆重仪式,不设豪华宴席……”近日,在禾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面对一份《推行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的承诺书,村民刘郴荣郑重地按下手印。
“婚事简办让家庭负担减轻了,他们家庭生活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母亲李年娣满脸微笑。
刘郴荣一家不是个例。2023年以来,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号召和见证下,禾丰镇先后有20余对新人在这份承诺书上按下红手印,缓解了大操大办、铺张攀比带来的经济负担,齐心发展产业,如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歌声阵阵,舞姿翩翩,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夜幕降临,利村乡淡黄色路灯下的文明新风貌同样迷人。
文明实践员杨婷正带领文化志愿服务队10余名村民排练节目,为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做准备。
“以前闲了没事干,男的凑到一起打麻将,女的围成一堆拉是非,感觉乌烟瘴气的。”利村乡渭田村刘小年快人快语,“现在村里活动多,风气好,感觉心里很敞亮。”
“开展各类宣传倡导活动以来,我们明显感到大家的思想有了大转变。”刘小年笑着说,“文明新风吹进了渭田村。”
乡村要振兴,乡风需文明。于都县把推进移风易俗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将限制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文明积分、道德超市、道德红黑榜等做法,对文明行为给予相应奖励,指导全县402个村(居)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重新修订了村规民约,让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文明新风尚扎根乡村,逐渐成为乡亲们的自觉行动。于都县先后创建了3个美丽宜居示范镇、36个美丽宜居村庄、6605个美丽宜居庭院,打造了167个乡村振兴示范点,一个个美丽乡村变成了打卡点。仙下乡龙溪村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梓山镇潭头村被评为第七届江西省文明村镇。
肖章荣 祝 福 刘小强文/图